一、职工擅自离职对住房公积金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辞职后的住房公积金:
1.将公积金账户里面的钱提取出来,外地人辞职后提取公积金比较简单,但是本地人不一定能提取,另外部分城市规定,还在本市工作换单位也不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反正要满足相关的公积金提取条件
2.办理住房公积金转移《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15条第2款规定:“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3.离职后公积金帐户暂时会被封存起来,但帐户里的钱还是你的,以后如果重新就业可以用原来的帐户继续缴纳。
二、房屋公积金提取注意事项
房屋公积金提取注意事项如下:
1.是否满足提取条件;
2.到所在单位开具提取证明;
3.需要的材料是否齐全。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
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三、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时间
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
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19修订):第三章 缴 存 第十五条 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n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
如何处理职工自行辞职后的住房公积金问题
496人看过
-
员工辞职公司按擅自离职处理
270人看过
-
擅自离职会怎样擅自离职的情形有哪些
328人看过
-
辞职后不上班住房公积金有哪些处理方案
416人看过
-
绵阳市职工查询住房公积金有哪几种方式
496人看过
-
缴存住房公积金对职工主要有哪些保障?
297人看过
-
擅自离职对员工有哪些处罚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3员工擅自离职如果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
-
办理住房公积金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与职工缴存的区别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08住房公积金缴纳是公司缴纳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住房公积金提取并没有这种区别;只要住房公积金账户里面的钱就可以提取。符合下列条件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有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定居的;5、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的;6、被纳入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支付房租的;7、职工在职期间被判处刑罚、职工住
-
员工擅自离职怎么处理员工擅自离职怎么处理?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29如果员工没有按照劳动合同依法办理手续而擅自离职的话,公司是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员工离职后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取公积金需要哪些材料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311、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员工离职后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方式如下: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2、离职员工提取住房公积金需要提供下列资料:(1)离、退
-
擅自离职会怎样擅自离职的情形有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3-12-07职工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按照规定承担赔偿以下损失的责任: 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的支付的费用。 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损失。 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