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制止侵权行为:
(1)责令立即停止销售;
(2)收缴并销毁侵权商标标识;
(3)消除现存商品上的侵权商标;
(4)收缴直接专门用于商标侵权的模具、印板或者其他作案工具;
(5)采取前四项措施不足以制止侵权行为的,或者侵权商标与商品难以分离的,责令并监督销毁侵权物品。
2、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尚未构成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根据情节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或者侵权所获利润五倍以下的罚款。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应被侵权人的请求责令侵权人赔偿损失。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一、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具备下述四个构成要件的,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侵权行为:
1、必须有违法行为存在,即指行为人实施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
2、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即指行为人实施的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行为造成了商标权人的损害后果。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会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给享有注册商标权的单位等带来商誉损害。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商誉损害都属损害事实。
3、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指行为人对所销售的商品属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事实系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4、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即指不法行为人的销售行为与造成商标权人的损害结果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
-
商标侵权有什么保护措施
148人看过
-
处理销售侵犯商标权案件的方法和措施
370人看过
-
商标侵权处罚措施有几种
205人看过
-
安全措施施工侵权责任的规定是什么?
284人看过
-
商标侵权应有怎样的处置措施
398人看过
-
商标侵权纠纷的处理方式和防范措施
320人看过
商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牌子,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商标的本质作用是区别商品的来源或服务的提供者。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 更多>
-
商标侵权处罚措施有哪些, 商标侵权处罚措施有哪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2商标侵权处罚措施: (1)责令停止侵权 具体措施如下: ①责令立即停止销售; ②没收、销毁侵权商品; ③没收、销毁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 (2)处以罚款 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情节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或侵权所获利润五倍以下的罚款;对侵权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可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对以上两项处理不服的,当事人可以收到通知之日
-
商标侵权如何处理,商标侵权纠纷处罚措施有哪些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6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1、行政解决方式 (1)商标侵权案件的行政管辖,既可以是侵权人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是侵权行为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礼商标侵权案件后,通过调查取证、在认定事实的前提下,制止侵权行为,并根据侵权人违法事实和情节轻重、作出行政
-
商标法规定的侵权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福建在线咨询 2024-12-2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违反商标法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民事赔偿和行政罚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侵权行为的情况,将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并销毁侵权商品和工具,并处罚款。如果违法经营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罚款将达违法经营额的五倍。如果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条,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商标权纠纷,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3.
-
商标侵权应对措施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12如果商标权受到侵犯,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1. 与侵权人进行协商。 2. 向当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行政处理请求。提出请求时,需要提供书面请求,明确指出请求的原因、法律依据以及请求人的姓名、地址和侵权人的姓名和侵权行为发生地等信息。 3.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起诉前,需要准备相关证据,并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如果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构成犯罪,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商标法》第六十
-
商标侵权免责的法定条件以及法律应对措施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2-23商标侵权免责法定要件: 1.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2.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3.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4.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 5.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 6.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