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信息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泄露的
1.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并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购买的人;
2.旅馆住宿、保险公司投保、租赁公司、银行办证、电信、移动、联通、房地产、邮政部门等需要身份证件实名登记的部门、场所,个别人员利用登记的便利条件,泄露客户个人信息;
3.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对外出售;
4.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他们宣称只要在“调查问卷表”上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以及简单的“勾挑式”调查,就能获得不等奖次的奖品,以此诱使群众填写个人信息;
5.在抽奖券的正副页上填写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6.在购买电子产品、车辆等物品时,有的商家填写非正规的“售后服务单”被人利用了个人信息;
7.超市、商场通过向群众邮寄免费资申办会员卡时掌握到的群众信息,通过个别人向外泄露。
二、个人信息泄露后应该如何处理
个人信息泄露应当及时报警,情节严重的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追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个人信息遭到侵害时诉讼时效
侵犯隐私权应该及时起诉,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超过二十年的,法院不予受理。去法院起诉,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一般都会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因快递泄露个人信息怎么办,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399人看过
-
个人数据泄露路径有哪些途径
51人看过
-
通过哪些途径泄露内幕信息罪会怎样判刑
320人看过
-
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泄露个人信息途径有哪些
226人看过
-
商业秘密可能通过哪些途径被泄露出去
70人看过
-
商业秘密泄露的途径有哪些?
145人看过
-
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损失谁来承担?江西在线咨询 2023-11-08构成侵权的,可以向法院起诉维权。《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
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的主要途径有哪些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03怎样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如下: 1、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2、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3、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4、强制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5、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也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被申请人拒不履行生效
-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有哪些,被泄露之后怎么办重庆在线咨询 2023-02-21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个人信息泄露危害: 1、垃圾短信; 2、骚扰电话; 3、垃圾邮件; 4、冒名办卡、透支欠款; 5、案件事故; 6、诈骗。 解决办法: 1、更换账号; 2、更改重要的密码; 3、报案; 4、律师起诉
-
微信泄露个人信息有哪些危险河南在线咨询 2022-02-20法律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商业秘密的公开泄露的途径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2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途径: 1、人才流动泄露商业秘密; 2、兼职工作泄露商业秘密; 3、离退休员工被其他单位聘用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4、保密观念淡薄泄露商业秘密; 5、企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等泄露商业秘密; 6、发表学术论文,泄露商业秘密; 7、企业职工为私利或私愤泄露商业秘密; 8、发生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