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解协议书不公怎么办
如果当事人认为调解协议书不公,当事人可以不签订调解协议。在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调解程序即告结束。《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1款规定: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法院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记载当事人之间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它既是当事人相互协商结果的记录,又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标志。
二、调解的定义是怎样
法院调解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从当事人的角度讲,是否用法院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从人民法院的角度讲,法院调解又不仅仅是纯粹当事人之间私权合意。
正因如此,法院调解不同于当事人和解。当事人和解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的活动。和解的开始、进行以及和解协议的达成,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没有审判人员的主持。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
三、调解和和解的区别是什么
调解与和解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当事人对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不同点在于:
(1)诉讼调解有法院的介入,是在法院支持之下完成的。和解是在没有法院主导的情形下当事人双方就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的处理达成的协议。
(2)达成调解是法院结案方式之一。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相同的法律效力。和解协议不具有直接结案的效力(例如,当事人双方尽管可以达成撤诉的和解协议,包括一审撤诉和撤回上诉等,但还是需要当事人具体实施撤诉行为,才能发生撤销的法律效果),虽然民诉法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和解(第50条、第53条),但和解的效力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解协议书也不具有与判决书相同的法律效力。和解协议仅具有实体法上的效力。诉讼法上的效力尚未得到充分认可。此外,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强调调解,法院有主动调解的职责,因此,和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情形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七章 期间、送达 第二节 送达 第八十九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
调解书和调解协议不同怎么认定
304人看过
-
调解书与调解协议不一致怎么处理
372人看过
-
调解协议书和调解协议书能反悔吗
72人看过
-
离婚调解书有什么效力,不服离婚调解协议怎么办
315人看过
-
离婚协议书丢了法院不给调解怎么办
386人看过
-
怎么办理调解协议不履行
337人看过
-
调解协议书到法院不调解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5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
民事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内容不符怎么办?青海在线咨询 2023-06-13当事人以民事调解书与调解协议的原意不一致为由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根据调解协议裁定补正民事调解书的相关内容。
-
调解协议不履行调解书会怎么处理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07法院主持下签订的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后产生法律约束力。如果对方不如期履行,可直接申请法院按协议要求对对方强制执行;双方自行达成的调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与该事项相关的行政执能部门申请仲裁或向法院直接起诉。
-
调解协议书和调解协议书能反悔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1-10-20民事诉讼法规定,调停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制作调停书,调停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后,具有法律效力,调停未达成协议或调停书送达前方后悔的,在调停失败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立即作出判决。也就是说,在双方当事人签署调停书之前,任何一方都可以后悔。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
-
调解协议书或调解书作出不公平可以反悔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09未经劳动能力鉴定的订立的协议,因为不能确定伤残等级,无法适用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可以反悔。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指南2012》3、劳动者受到工伤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达成赔偿协议后,劳动者又提起仲裁和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赔付的,对该协议的效力应当区分情况处理: (1)如果该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已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的前提下签订,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