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还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
未签订劳动合同辞职也不发工资怎么办
入职后超过一个月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向公司主张两倍工资。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离职后也不发工资,劳动者可以和公司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劳动者还可以通过申请调解或申请劳动仲裁的方式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二)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三)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
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310人看过
-
工资发放:劳动仲裁保障劳动者权益
54人看过
-
劳动者如何劳动维权才能保障权益
181人看过
-
企业停发工资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241人看过
-
劳动监察大队如何保障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权益?
441人看过
-
劳动者的工资如何保障?
187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权益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13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实行计件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该根据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有地方法规对劳动定额作了特别的规定,如《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用人单位确定、调整劳动定额或者计件报酬标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定、调整的劳动定额应当使本单位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
-
妇女劳动者要如何保障其劳动权益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01一、强调男女就业平等。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是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的一个主要方面,包括妇女同男子一样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的权利,享有相同的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二、强调对妇女就业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凡是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岗位或工种,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这是侧重于从劳动岗位上保护妇女就业; (二)凡是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岗位或工种,用人单位在招收职工时,不得提
-
劳动者应该如何保障工资的实际权益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161、对企业拖欠工资及拖欠工资后逃匿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渠道解决,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局劳动监察处、科举报,由监察部门责令其补发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和第八十三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怎么办, 未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如何保障权益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01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在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用人单位还需要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就应当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内的双倍工资。超过一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
-
怎样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新疆在线咨询 2023-06-03一、应积极及时的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法维权 二、与用人单位先行协商,摆事实,讲道理 在维权实践中,协商处理劳动纠纷,是一种双赢的解决方式,不仅有利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而且双方均能在短期内解决纷争。 三、通过正规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处理 调解程序在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