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欠款前企业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关心
欠款发生前企业注意的问题有:
1.重视审查方的主体资格;
2.审查债务方的经营范围;
3.审查双方所经营内容是否合法;
4.审查债务方的偿债能力;
5.审查债务方是否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6.审查有无必要签订合同或协议,准备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条款是否齐备,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明确;
7.审查有关条据是否规范,比如若债务方出具的是应收票据,则要严格审查所开票据是否规范;
8.能采取担保措施的,要尽可能要求债务方提供担保,因为经担保后的债权优于其他债权优先受偿,这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当然在设立担保时要注意担保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二、欠款纠纷债权人需提供的证据有哪些
债权人向债务人讨债要提供的证据有欠款合同、借条、欠条、聊条记录、证人证言、银行流水等等。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三、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六章 证据 第六十六条 证据包括:\n(一)当事人的陈述;\n(二)书证;\n(三)物证;\n(四)视听资料;\n(五)电子数据;\n(六)证人证言;\n(七)鉴定意见;\n(八)勘验笔录。\n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更换物业需要关心哪些问题
203人看过
-
哪些问题应该在企业欠款之前提前关注
89人看过
-
拆迁补偿中,哪些问题是企业需要特别注意的?
436人看过
-
企业委托贷款审计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79人看过
-
特别小组关注哪些问题?
458人看过
-
企业汇算清缴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443人看过
-
企业清理欠款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6企业清理欠款要注意哪些问题企业清理欠款要注意的问题有: 1、欠款产生前的预防:一是重视审查债务方的主体资格;二是审查债务方的经营范围;三是审查双方所经营内容是否合法;四是审查债务方的偿债能力;五是审查债务方是否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六是审查有无必要签订合同或协议,准备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条款是否齐备,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明确;七是审查有关条据是否规范。 2、要注意欠款产生后对债务方经营状况的监测,债权方如
-
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171、遗产法定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2、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不得继承3、法定继承保留未出生
-
欠款发生前公司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131、欠款发生前企业要注意的问题有审查债务人的经营范围,审查债务人的主体资格,商业信誉,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等。还需要检查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有效,合同内容是否合法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六百六十九条,订立借款合同,借款
-
创业型企业融资问题问题关心的是什么?浙江在线咨询 2023-10-121、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据报道,我国55%的企业认为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数据充分的体现了我国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这主要表现在,我国企业管理观念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组织建设制度滞后,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水平。
-
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有哪些问题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8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抱着这种人本主义的观念,为员工发挥积极性创造优异的环境,是企业的责任。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保证所有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组织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的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1)把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 (2)引导成员进入组织(熟悉环境); (3)培训成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4)提高每位成员的工作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