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30 20:10:07 342 人看过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如下:

1、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禁止的违法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如危险驾驶罪,只要行为人在公共道路上实施了醉驾或飙车行为,即构成危险驾驶罪既遂。

2、结果犯。是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实施杀人行为,致使死亡结果发生,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否则只能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

3、危险犯。行为人在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如破坏交通罪,行为人实施了破坏行为,危及不特定人的安全,即构成既遂。

一、放火罪是犯罪行为还是危险犯?

放火罪不是行为犯而是危险犯,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某种行为、哪怕没有后果,也构成犯罪,如危险驾驶罪。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定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放火罪只要有故意使对象物燃烧、引起火灾的行为,足以造成危害后果的危险,但不需要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就构成放火罪。

二、绑架不要财物是什么罪名

绑架不要财物是绑架罪。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绑架罪属于行为犯,即行为人只要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即构成绑架罪的既遂。因此即使行为人绑架不要财物,但只要其实施了绑架的犯罪行为,依然构成绑架罪。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9日 06: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既遂相关文章
  • 传染病防治罪既遂犯的刑事责任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既遂刑事责任是: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妨害作证罪既遂刑事责任怎么追究妨害作证罪既遂可以追究以下刑事责任:1、当事人如果犯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如果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二)拒绝按照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
    2023-07-18
    128人看过
  • 犯罪既遂刑事违法
    各国刑法均未再专门规定既遂犯的特殊处罚原则,而是按照刑法总则的一般量刑原则和刑法分则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对其适用。我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也是这种主张。对行为符合犯罪既遂特征的既遂犯,我国刑法要求根据其所犯的罪,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和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犯罪既遂的标准,在中国刑法学界主要是在司法领域里讨论犯罪既遂的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1)犯罪目的实现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主张应当以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实现了犯罪目的,为犯罪既遂,未实现犯罪目的则为犯罪未遂。(2)犯罪结果发生说。认为“行为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即发生了行为的逻辑结果时,就是犯罪既遂”。主张应当以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发生了犯罪结果的,为犯罪既遂,未发生犯罪
    2023-05-01
    293人看过
  • 刑法中犯罪既遂就是犯罪吗
    犯罪既遂就是犯罪,犯罪既遂是犯罪的一种基本形态,学界关于犯罪既遂的标准存在着争论。1、关于犯罪既遂的定罪和法条引用问题。应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罪名上不需要标明既遂犯,但在司法文书的叙述部分,应表明行为人已完成犯罪的情况。对法律条文仅直接引用分则具体犯罪条文即可。2、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对危害性和罪责程度不同的既遂犯,在处罚时应予以适当的区别对待。3、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宽严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一、一审刑事案件审理期限是多长时间?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和第二审刑事公诉、刑事自诉案件的期限为1个月,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个月。如果案件属于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或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或流
    2023-03-28
    96人看过
  • 谈论中国对走私废物罪既遂的处罚标准
    中国对走私废物罪既遂的处罚标准: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走私废物罪既遂怎么定罪处罚?走私废物罪既遂的定罪处罚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的规定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运输进境,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7-06
    208人看过
  • 非法经营罪犯罪既遂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5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笔者认为非法经营罪存在未遂,以实际销售作为既遂标准。理由是,收购、储存、运输、包装、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核心行为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出售行为,不加以区分则无法体现非法经营行为以谋利为目的的主观特征。从客观方面看,同样是实施了收购、储存、运输、包装等经营行为的,对于本罪的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烟草专卖制度所产生的危害,尚未出售的,相较于已将其谋利目的实现的销售行为,显然要小得多。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之规定,伪劣卷烟、雪茄烟等烟草专卖品尚未销售的行为认
    2023-08-14
    442人看过
  • 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
    一、盗窃罪未遂既遂标准的学说及批判从一般意义上讲,盗窃罪的既遂形态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实现了法定的全部盗窃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完成了全部的盗窃犯罪行为,从而达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完成犯罪的状态。而盗窃犯罪未遂形态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盗窃犯罪以后,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阻却,而使行为人的主观盗窃犯罪意图未能全部展开,客观上的盗窃犯罪行为未能完成或犯罪结果等未能发生,从而使盗窃犯罪在未完成状态下停止下来。因此概括地讲,盗窃罪的既遂形态与未遂形态区别的关键就是法定的盗窃犯罪是否完成。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法定的盗窃犯罪是否完成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在中外刑法理论中,关于盗窃罪未遂与既遂的界限标准存在多种学说和观点。1接触说。这种观点认为,应当以盗窃行为人是否接触到被盗财物为标准,凡实际接触到财物为盗窃既遂,未实际接触到财物的为盗窃未遂。[1](p641)按此说,盗窃行为人着手实施盗窃以后,只要触及了盗窃的
    2023-05-05
    379人看过
  • 论绑架罪的既遂标准如何认定
    一、论绑架罪的既遂标准如何认定对于绑架罪的既遂判定标准,我们认为:在行为人或第三者成功地控制并支配了受害者的人身自由之后,即可被视为绑架罪既遂。而绑架罪的定义则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实现其他不法利益为动机,利用暴力手段、威胁手段或其他违法方式,将他人强行拘禁或将其作为人质进行要挟的犯罪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二、论绑架罪的犯罪构成是怎样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绑架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行为人在实施此项犯罪时必须具有广泛且抽象的主体资格,即由普通自然人构成此罪的主体;其
    2024-07-12
    142人看过
  • 论商业受贿犯罪的既遂
    一、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之争犯罪既遂,是指着手实施犯罪并得逞。犯罪是否得逞,是犯罪未遂区别于犯罪既遂的根本特征。(一)关于犯罪得逞的观点分歧对于何为犯罪得逞,我国刑法理论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犯罪目的说。犯罪目的说以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作为犯罪是否得逞以及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标准。这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没有实现其主观上预期的犯罪目的的,即为犯罪未遂;如果实现犯罪目的,则为犯罪既遂。犯罪是否得逞,应当是一种客观判断。但是,目的说将未得逞理解为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未实现,意味着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区分取决于行为人的自我认识,使犯罪未遂的认定标准缺乏任何确定性,而且也与不少犯罪并不需要到达某种犯罪目的即可视为犯罪完成的刑法规定相违背。同时,理论上对很多犯罪的认定,都并不以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得到满足为准。例如,强奸罪的行为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而满足性欲的目的是否实现,对一个生理正常的男
    2023-06-03
    79人看过
  • 刑法中寻衅滋事罪既遂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有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任一行为,将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判罪标准?刑法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判罪标准: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从司法实践来看,重大责任事故罪中的“情节特别恶劣”主要是指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如致多人死亡;或者致人重伤的人数特别多;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特别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
    2023-07-12
    464人看过
  • 论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一、论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二人以上犯罪主体。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构成要件行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没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构成共同犯罪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犯罪主体构成共同犯罪;(2)两个以上的单位犯罪主体构成共同犯罪;(3)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构成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明知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三)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共同的构成要件行为。共同的构成要件行为,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各共同犯罪人意识与意志支配下的,危害社会身体动与静的活动整体。(四)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形(1)共同过失行为:是指二人
    2023-04-15
    404人看过
  • 盗窃罪刑事法律规定中既遂的标准是什么
    盗窃以行为人非法占有被盗财物为标准。该标准应准确理解为行为人对被盗财产的实际控制,包括财产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对财产的失控和行为人对财产的控制。对盗窃罪既遂标准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同时,还影响到对介入犯罪行为的正确认识:既遂后介入,不能构成共犯。盗窃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的盗窃罪既遂的标准如下:我国法律以控制说为通说,即盗窃犯是否已获得对被盗财产的实际控制为标准,盗窃犯已实际控制财物的为既遂。1、扒窃(1)一般认为,只要行为人一把被盗财物从原控制人的衣袋或提包中窃取出来,就意味着原控制人对财物的控制丧失,同时行为人获得对所窃财物的控制,为既遂;(2)反之,如果行为人着手犯罪后没有能达到这种程度,还没有把财物从控制人的衣袋或提包中拿出来就被抓住,则属于未能获得对财物的控制,系未遂;2、入户盗窃(1)由于物主对户内财物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一般认为只有行为人将所窃财物带出户外才成立既遂
    2023-08-16
    447人看过
  • 刑事司法领域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解和界定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如下:1、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禁止的违法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2、结果犯。是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3、危险犯。行为人在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合同履行中的欺诈算刑事犯罪吗?合同履行中的欺诈行为若情节严重是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的。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如果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2023-07-15
    445人看过
  • 刑法煽动民族歧视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刑法第249条),是指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一、煽动民族仇恨罪刑事责任如何追究?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刑法第249条),是指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出版歧视少数民族作品罪法院判多少年出版歧视少数民族作品罪的判刑规定是:情节恶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煽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罪一样,是民族平等。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的主体要件是对出版物的出版负有直接责任的人
    2023-03-23
    368人看过
  • 刑法中非法收购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既遂是以什么标准量刑的?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一)价值在十万元以上的;(二)非法获利五万元以上的;(三)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一、非法狩猎处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二、猎杀大象触犯什么法律猎杀大象触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非法猎捕、杀害
    2023-03-11
    21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具体来说,犯罪既遂是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也是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进行处罚的标准形态。当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时... 更多>

    #犯罪既遂
    相关咨询
    • 犯罪既遂论中犯罪既遂具体是怎么的规定的呢?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5
      处罚原则 1、关于定罪和法条引用问题。应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罪名上不需要标明既遂犯,但在司法文书的叙述部分,应表明行为人已完成犯罪的情况。对法律条文仅直接引用分则具体犯罪条文即可。 2、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对危害性和罪责程度不同的既遂犯,在处罚时应予以适当的区别对待。 3、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宽严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
    • 刑法中对既遂犯的定罪标准是怎样的?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9-27
      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或者,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本法第56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对犯本罪的,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处;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并且可以并处。
    • 犯罪既遂的量刑标准以及犯罪既遂量刑的原则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6-08
      犯罪既遂的处罚原则为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宽严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
    • 犯罪中止, 既遂, 既遂, 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 犯罪既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14
      制造条件的,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法定结果出现(结果犯),简单地说,并且所实施的行为已具备了刑法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准备工具,或者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危险犯),是犯罪预备,是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或者犯罪行为已经完成(行为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为了犯罪,或者已着手实施犯罪(举动犯)。在犯罪过程,就是
    • 包庇毒品犯罪既遂量刑标准,还是既遂犯罪量刑标准
      江苏在线咨询 2021-12-25
      一般来说,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既遂判决: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客观表现是知道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向司法机关伪造、掩盖犯罪行为,或者帮助破坏犯罪证明,逃避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