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虽然和故意杀人罪不同,但是交通肇事罪在一定情形下是可以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第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明显从交通肇事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第二、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经紧急救治极有可能死亡,而将其转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从而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肇事行为人这种拖挂和转移行为直接对被害人生命权造成了侵害,其主观心理状态已发生了质的转化,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因此,如果因交通肇事涉嫌故意杀人的话,则会被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
(一)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非故意杀人的,则应该结合具体案情重新定义。
(二)即使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也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刑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节来看,应该委托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具体案情后做判断。
(三)故意伤人罪作为我国刑法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暴力犯罪,刑法规定了非常严厉的法定刑。同时,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
(四)故意杀人罪中的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五)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
(六)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六)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七)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故意杀人罪的案例分析与犯罪动机
71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被判刑时间分析"
452人看过
-
雇主买凶杀人的案例分析及定罪情况
225人看过
-
交通事故认定书复核的法律规定及案例分析
252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刑法中的规定及分析
197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的条件分析
268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求一些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案例分析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20以下是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其 一,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并无特定的犯罪对象,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要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就应该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问具体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对象。其 二,刑罚具有惩罚犯罪和警示社会的作用,交通肇事罪系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此罪的确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
-
交通肇事罪定罪及刑罚规定河南在线咨询 2024-12-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如下: 1. 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 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4. 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
-
-
故意交通肇事罪怎么进行判刑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5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酒后驾驶的交通肇事在主观方面却有故意的成分,不应简单的认定为过失犯罪试想,驾车者对饮酒行为是明知的, 故意交通肇事罪对饮酒后还须驾驶车辆也是明知的,对饮酒后会驾驶车辆会大大提升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还是明知的驾驶者在这种明明知悉的情况下,仍然放任自己的饮酒及饮酒后的驾车行为,放任此行为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或轻信该行为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能够避免那么显而易见,酒后驾驶者在主
-
诈骗罪定义及案例分析江苏在线咨询 2024-11-10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 本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3.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诈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