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通过诉讼来找到躲避债务的人。债务人如果失踪的债权人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追讨债务,并且向法院申请将债务人列入失信名单,对找到债务人是非常有帮助的。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被执行人具有本规定第一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情形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一、债务人躲债不还怎么起诉?
1,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
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春秋,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
起诉书正文应写明哀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尾部须署名或盖公章。
2,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
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归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贸易登记证实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实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
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去来信函等。
3,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具体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
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存案。
4,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需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前提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前提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5,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用度,如确有难题,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
6,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听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
个人如何躲避债务责任
150人看过
-
一般情况如何合理躲避债务
166人看过
-
如何举证离婚躲避债务
413人看过
-
如何应对债务躲避问题
71人看过
-
如何找躲起来的欠债人
328人看过
-
如何应对债务人躲避文书送达?
439人看过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
债务人躲避如何查找啊? 有什么规定呢?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05【1】债务人躲起来,找不到人,法院可以采取公告送达传票。【2】你可以给法院提供信息,查封债务人的财产,可以采取财产诉讼保全。【3】法院可以根据证据发判决书。【4】当判决书生效后,你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债务人的财产。【5】你们只能起诉牛某欠你们的钱,【6】“他人”欠牛某的钱,你们无权申请执行“他人”的财产。
-
民法典规定债务人躲避如何办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09在形成债务时,就让债务人留下相关的住址及联系方式和身份等信息,以及其他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和身份信息等。这样在将来即使找不到人,诉讼时也不会产生送达不到的问题。
-
债务人躲避债务的手段是什么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1借贷双方都应该去了解彼此,才可以放贷或者借贷,债务人躲避债务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资产转移,离婚等等方式有很多。你需要做的是保存好借据证明等一系列证明方式。可以以起诉方式获得债务偿还
-
婚内对方躲避债务如何离婚河北在线咨询 2023-02-05可以起诉离婚,协议离婚的话需要双方对共同债务的承担问题有一致的意见,如果对方不愿意承担夫妻共同债务,无法协议离婚,起诉离婚时要提供感情破裂及夫妻共同债务的相关证明材料,属于共同债务的,法院会判决由双方共同承担清偿责任。
-
为躲避债务,如何认定把转移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6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相关法条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