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离婚诉状能否要求探视权
民法典规定,探望子女是父母的一项权利,所以父母在离婚状态下,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行使探望权遭受拒绝的,可以起诉主张探望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父母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
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
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行使探望权的注意事项
1、部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错误认为,既然法院把子女判归自己,子女就属于自己,与对方无关,因而不允许对方探望子女;
而相对方有时也认为,既然法院将子女判归另一方,另一方就应完全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而与自己无关,甚至主动断绝与子女的往来,以达到推卸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出于对对方的报复、刁难等心理,故意以种种理由拒绝或设置障碍,甚至强行阻止对方对子女的探视,以对方的痛苦作为自己宣泄怨恨的通道;
有的离婚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出于个人原因,希望对方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但又想时常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对方亦会以既然不愿承担抚养责任,就应断绝与孩子的往来相抵制。
3、有的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因经济困难或是其他原因,一时给付不了或不愿给付抚养费,对方即以“不给抚养费别想看孩子”为由相要挟,故意阻断子女与父母他方的亲情与联系。
四是错误教育。
部分未成年子女在父母一方的错误教育下,对另一方产生错误认识,致使其在感情上不愿接受父母他方。
五是探望权滥用。
部分未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借频繁与子女见面之机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致使对方拒绝再行探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在离婚状态下,探望子女是父母的权利。
所以父母在离婚状态下,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行使探望权遭受拒绝的,可以起诉主张探望权。
-
民法典中离婚协议探视权多久,起诉探视权法院怎么判
430人看过
-
民法典中离婚诉讼如何确认探视权,探望权有哪些
399人看过
-
离婚后起诉探视权可否写诉讼状?
122人看过
-
民法典中探视权可否代为行使
446人看过
-
民法典中探视方违反探视权如何处理
218人看过
-
民法典离婚诉讼中能否请求彩礼返还
322人看过
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享有按约定,或者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看望由另一方直接抚养的子女,或将子女短暂接回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和逗留式探视。... 更多>
-
民法典中能否约定男方没有探视权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能约定男方没有探视权,但可以中止探望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 (一)》
-
2022年民法典中不让探视能否变更抚养权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22不让探视孩子与变更抚养权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此为由要求变更抚养权。但如果存在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要求变更抚养权。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 (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 (三)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
-
《民法典》中可否剥夺母亲的探视权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16《民法典》中原则上不能剥夺母亲的探视权。 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
民法部规定探视权中止的诉讼状云南在线咨询 2023-07-08中止探视权起诉状的内容,其实和一般的民事起诉状是没有什么大致的区别的。主要还是包括文头、诉讼主体、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文尾五个部分。还有探望权中止的事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
2022年民法典中不要抚养费是否有探视权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29有。离婚后一方不需要对方付孩子抚养费,是权利的放弃;但对方的探视权属法定的,不能因此剥夺,对方仍有探视权。 根据法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