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证据是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销毁证据是阻碍事故调查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予以处罚。处罚应当根据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等因素在法定范围内做出界定。相关人员应当依法保护现场,不得为了逃避责任而销毁相关证据,否则将受到法律更严厉的制裁。
民事诉讼法销毁证据证据保全的条件是什么
证据保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证据若不及时收集或者固定,有可能自然灭失、人为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
2、保全的证据必须与案件有关联,即该证据能够作为证明双方当事人之间民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证据。
3、必须由诉讼参加人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
申请证据保全要提交哪些材料
1、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当事人及其基本情况;申请保全证据的具体内容、范围、所在地点;请求保全的证据能够证明的对象;申请理由,包括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且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具体说明。
2、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申请人主张的民事关系(如被申请人实施了侵权行为)的初步证据。
3、人民法院责令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的,申请人应当提供有效的担保手续。
民事诉讼二审证据提交的条件
(一)二审证据提交的标准
第四十一条第二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二)二审证据提交的时间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
长期羁押不释放,司法部门如何应对?
287人看过
-
证据被销毁该如何举证
397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如何应对证据撕毁的法律后果?
239人看过
-
如何应对纪检部门的询问
213人看过
-
土地部门如何应对伪造土地证问题
464人看过
-
劳动者如何应对用人单位的内部部门撤销问题
13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如何做到法院停止销毁证据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16劳动仲裁毕竟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法定的方式,在当前的情况下,您不妨通过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的方式试一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的,您需要出具仲裁申请书以及相关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在受理之后会进行审理,一般四十五天内会做出裁决,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您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进行判决。
-
对方恶意销毁证据咋办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19交通事故当时的接警的交警队都存有底案。各种证据都会登记在册。他们若能销毁,必然是已串通交警队。这足以证明对方势力不小,是官方大人物。你应该审时度势,掂量一下自己自斤两,能否斗得对方。我建议若己方损害不大,不妨退一步,咱是鸡蛋别去碰人家石头。碰到这种事说真的,最好的结果也只能伤敌一百一自损一千,得不偿失。
-
如何应对恶意诋毁,但无证据可供参考?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21如果您遭受了他人的恶意诋毁或辱骂,您完全有权力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诽谤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些责任包括采取措施消除其不良言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向您诚挚地道歉等。 如果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并且严重侵犯了您的名誉和利益,您还可以考虑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公正裁决,让诽谤者为其恶劣行径付出应有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捏造事实并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
-
公司销毁证据怎么赔偿河南在线咨询 2022-01-29在公司工作了三个半月,即未满六个月的,签订劳动合同的,辞职可以领取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您的情况,是对方公司是因为自身原因想强制解除与您的劳动关系是吗?这种情况下,您是可以申请双倍赔偿金的,即可以最多得到一个月的工资赔偿金。公司销毁证据的,您可以收集证据后直接上诉法院解决。我们律师会最大限度的维护您的利益。
-
法院法官销毁证据罪应该怎么处理?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2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