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5-02 07:26:21 462 人看过

[摘要]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调整和转变观念;要以低保制度为基础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要推进全方位的组织创新,致力于重建针对救助对象的组织支持体系;要致力于社会互助机制的建设;推进立法和促进参与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保障。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般是先行的,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华人社会中,社会救助体系的地位尤其突出。目前我国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困难户救济和“五保户”救济、灾害救济以及其他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保障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现行社会救助体系还有很多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没有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非常必要。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是调整和转变观念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调整和转变观念。这里首先要转变的是对于穷人的看法和态度,不能简单地把穷人的贫穷归结为个人原因。在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当代社会,很多人的贫困不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原因,社会应当承担对于穷人的救助责任,支付社会变迁的成本。

其次,不能把救助穷人单纯地看作是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应看作是政府和社会的应尽之责,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客观需要。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相比,人们过多地谈论社会救助的消极色彩,实际上,在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保障基本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完全一致的。

再次,应当深入领会社会救助的内涵,明确区别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式的社会救济的差异。社会救助是向陷入贫困者传递多种资源的复杂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现金救济。社会救助也不以保障被救助者的生存为最终目标,而是把保障其生存看作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配套救助和社会工作,促进被救助者通过自助摆脱贫困状态,融入主流社会。因此,现代社会救助远比传统式的社会救济要复杂,是一项有着很强专业性的工作,是一项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

最后,要正确看待社会救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位置。基于社会救助现收现付、程序公开、运作成本低、收效明显以及很容易为中国公众所接受等等特点,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作用,甚至应该认真考虑构建以社会救助体系为核心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要以低保制度为基础

经过90年代初期的试点、90年代中期的推广、90年代末的规范和最近几年的落实,我国低保制度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构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基础。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407.8万农村居民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

但是,应该看到现行低保制度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现行城市低保制度还存在保障标准偏低、不能区分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给予差别化救助、地方低保资金落实不好、低保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在调整政策后继续推动“应保尽保”也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其次是要努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目前由于观念、资金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低保制度建设进展不快,不能有效保障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事实上,由于农业比较收益的持续下降、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市场化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土地和家庭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已经明显衰减,对于农村贫困居民提供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再次是要完善配套救助政策。低保制度本身实际上只是一项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它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是,对于贫困居民而言,生活困难固然突出,但是与此相关的其他方面困难也很突出,例如就业困难、医疗困难、子女上学困难、住房困难以及心理和社交障碍等等。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能解决,贫困者就有可能陷入持续贫困并与主流社会疏离。因此,以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配套救助政策,丰富社会救助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一些附加的专项救助可以由某一个政府机构统筹,也可以由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实施;有些项目可以由政府直接做,有些项目也可以利用社会力量,由政府间接支持去做。

最后,关注低保线上的边缘人群也是继续完善低保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政策执行依据的低保标准总是会在客观上产生一些不公平现象,使得一些收入略微高于低保标准的人享受不到社会救助的好处。而事实上,这些人的生活困难程度与低保对象相比也许差不多。因此,在严格执行低保标准的同时,将一些配套救助政策延伸至低保线上的边缘人群就很重要,这样既可以抵消由于不得不划定标准而产生的不公平,又可以防止处在贫困边缘的人陷入贫困。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推进全方位的组织创新

任何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一定的组织依托。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以落实就是以各级民政部门和基层社区为依托的。但是,随着低保制度的发展和低保工作的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已经显得很不适应。各级民政部门的救济机构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基层社区也在抱怨工作量太大。而且,目前的低保工作主要还是局限于低保金的审批和发放,如果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就必然会扩展很多工作。因此,推进组织创新不仅是进一步改善低保工作的需要,也是在低保制度基础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需要。组织创新最为突出的意义在于保障救助制度的落实、密切救助对象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并推动救助对象重返主流社会。

推进组织创新,首先是要有专门的社会救助行政机构,负责社会救助资源的统筹和分配、社会救助工作的行政管理、社会救助政策和法规的拟定等。目前依赖各级民政部门原有社会救济机构和人员的做法迫切需要改变。事实上,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试点,对于成熟的模式应当及时推广。

其次,应当创新一些提供社会救助服务的组织实体,让这些实体来承担社会救助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例如贫困监测、救助对象的资格审核和定期家庭需求调查、救助效果的评估等等。再次,应当致力于重建针对救助对象的组织支持体系,比如说把社会救助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救助与发展社会工作机构结合起来,把社会救助与推动贫困者的自我组织结合起来,把社会救助与对救助对象的日常生活照护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发放救助资金和实物的工作与推动救助对象的社会参与结合起来,等等。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要致力于社会互助机制的建设

通常人们以为社会救助是政府的责任。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错,毕竟政府是社会救助的主要组织者,社会救助的资源主要是由政府出面筹集和分配的。但是,如果深入地看,社会救助的实质是社会互助,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帮助另外一部分社会成员,政府不过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一个社会中社会救助体系是否完善,社会救助的水平是否适当,在本质上是与这个社会的公民的社会互助意愿密切联系的,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成员愿意从自己的钱包中,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中,从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中拿出多大部分帮助他人。当然,必要的机制建设有助于强化社会互助。

加强社会互助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这样不仅可以筹集救助穷人的资源,而且可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减缓社会救助的压力。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呈现明显的不断扩大的趋势,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进一步加强居民收入监测,调整相关税制已经是迫在眉睫要做的事情。

其次,加强社会互助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目前财政用于社会救助的支出还是很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在确保社会救助支出方面还做得不够。在近年来社会救助支出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很低。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02年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合计只有167.5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0.76%,占当年国家用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12.3%,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0.89%。由此可见,社会救助在国家财政的考虑中,份量是不够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也是次要的。这种情形与社会救助实际上的重要性很不相称。

再次,加强社会互助机制建设,有必要继续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体系。相对于财政税收机制而言,这个体系可以看作是非正式的互助机制。自从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以来,这个体系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2.5万多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起了布局合理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网络。2002年全国共接收捐款11.1亿元人民币,接收衣被2.3亿件,使3518.1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但是,在公众捐赠的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在捐赠款物的储存、保管、变现以及分配等方面,目前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民间的捐助潜力仍然有待于发掘,捐赠款物的救助作用还有待于继续强化。

最后,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社会互助,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真正彼此关心、互相支持的社会,一个真正能够关注弱者、救助穷人的社会,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推进立法和促进参与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法治社会,完善的立法是社会救助经常化、制度化、可持续的重要保障。从国外经验看,社会救助立法在社会保障的各项立法中是予以优先考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所依据的还是各种“条例”、“决定”、“通知”和“办法”等,没有一部明确、统一的法律。在实际的救助工作中,各种随意和变通的做法广泛存在,对于社会救助的效果有很大影响。考虑到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的必备体系,考虑到社会救助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应该尽快推动(社会救助法)的出台。

另外,促进救助对象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真正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就不能让救助对象处于被动的位置,更不能使其缺位。要通过立法确认陷入困境的公民的受救助权,要更加认真地倾听救助对象的声音,鼓励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去,包括加强救助对象的自我组织。事实上,这种主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而且有利于救助对象自身的能力建设,对于促进贫困者通过自助摆脱贫困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9日 23: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通知
    发布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文号:浙政[1991]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0〕70号),结合我省实际,对进一步完善我省外贸体制的若干问题,作如下通知:一、统一认识,建立外贸自负盈亏机制国务院决定,自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这是外贸经营机制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促进对外贸易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但由于目前外贸每美元出口换汇实际成本高于汇率,计划内出口产品退税要地方负担一部分,计划外退税全部由地方负担,银行对新发生亏损的外贸企业将不予贷款,因此建立自负盈亏机制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各地对此要有充分的认
    2023-06-05
    428人看过
  • 完善破产清算组的若干问题破产清算会计
    清算是一种法律程序,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在民事诉讼中,法院裁判生效之后,或由债务人自动履行,或由法院强制执行。在破产案件中,企业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即丧失了管理和处分企业财产的权利,债务人或债权人作为具有利害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不具备主持公平清偿的资格,否则难免会出现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法院虽负责主持整个破产程序进行,但破产清偿并非简单的民事执行,其中涉及复杂繁重的财产管理、清算(qingsan)分配问题,为了对破产企业的财产及时地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以充分保护相关民事主体的利益,各国破产法中均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英美法一般称之为"破产信托人",大陆法一般称之为"破产管理人",我国台湾也称之为"破产管理人",日本法则称之为"破产管财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破产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破产清算
    2023-06-14
    268人看过
  • 全面构建完善的灾害救助体系
    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救灾救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国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抗灾救灾协调能力,全面建设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国家灾害救助体系。民政部副部长贾治邦在会议上指出,要全面建设和完善灾害救助机制,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提高国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规范灾民救助工作,完善灾害监测和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减灾工作机构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促进社会捐助制度建设,推动全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2023-06-07
    246人看过
  •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若干问题及法律完善
    摘要:外资并购将取代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在外资并购实践不规范、外资并购立法严重滞后的现状下,如何解决上市公司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关键词:外资并购、国民待遇、反垄断,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延续至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深受这股浪潮的影响。外资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甚至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上市公司的新趋势。1999年,跨国并购金额占全球投资的6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并购吸引外资的比例仅占外商投资总额的6%左右,存在较大差距。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搞活国有企业、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形式,由于我国相应的基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协调甚至矛盾,以及外资并购的无力等诸多亟待解决
    2023-05-07
    342人看过
  • 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银监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部门所属各高等学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助学贷款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特点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出如下意见:一、完善贷款政策,切实减轻借款学生经济负担(一)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借款学生在读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2023-05-29
    400人看过
  • 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完善供养补助标准持续提高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今天在京公布。公报显示,一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惠民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全国城市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5元;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00.8元,月人均补助为64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8万户、2347.7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全国农村低保对象2290.6万户、4759.3万人,正向应保尽保目标迈进,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4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公报指出,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落实,初步实现应保尽保。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供养标准,落实供养资金,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对162.6万户、167.9万五保人员实施了农村集中供养,对366.2万户,386
    2023-06-07
    81人看过
  • 【破产清算顺序】完善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若干问题
    1986年12月问世的我国现行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结束了新中国缺乏破产法传统的历史,成为新中国破产法发展历史的起点。这部《破产法》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破产行为。1991年4月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第十九章专门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该“程序”适用于除国有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法人。这两个破产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破产法律机制。这些破产法律规范虽然对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发挥过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制定《破产法》时,我国仍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对破产法原理的认识过于简单、直观,相关规定也过于原则和粗糙,需要具体的没有具体化,应该规定又没有相应的条文调整,存在很多的立法缺陷。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针对审理破产案件的具体问题多次制定过司法解释,但毕竟由于《破产
    2022-11-08
    66人看过
  • 我国形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7日刊登了国务院新近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专家认为,办法将社会救助上升为根本性、稳定性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解决急难问题构建起完整严密的安全网。告别碎片化,救助制度走向规范统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底性制度安排,一旦出现缺漏即意味着会有人马上陷入生存危机,因此是关乎社会底线公正的客观标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某说。我国社会救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碎片化等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守住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安全底线已成为社会共识,必须作出制度性安排。《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分别设专章予以规范。郑认为,办法体现了社会救助
    2023-06-07
    479人看过
  • 完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若干问题之探讨
    所谓听证,就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决定时,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并根据经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是西方听证制度最早的法律基础,此后美国“正当法律程序论”又深化了这一法理基础;在大陆法系国家,法治国理论特别是依法行政理论的完善,也为这些国家的行政听证制度直接提供的法理基础。一般认为,行政程序法的听证制度主要包括告知和通知、公开听证、委托代理、对抗辩论、制作笔录等基本内容;依据不同标准可分为立法听证、执法听证,正式听证、非正式听证等。目前我国所建立的听证制度主要是指行政听证,我国的听证制度是来源于对国外有益行政法制度的借鉴和运用,但它符合并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精神,为我国宪法和行政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这一制度被引入行政复议领域时间不长,运用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
    2023-06-13
    222人看过
  •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包括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包括:1、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是维护并实现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的核心内容之一;2、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治缺失,而以公法和私法为主要架构的二元法律结构体系对于社会救助的规范相对贫弱。社会救助法治进程必须形成合理健全的社会救助立法机制,寻求公法私法外的社会救助法的生存空间和价值张扬,建立相对独立的子系统;3、要规范公权对社会救助的干预,适当配置权力,切实依法行政,防止权力异化;通过立法培植中间力量,尽快推进并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要规范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规划和体例,尤其防止制定错位的下位法来实施上位法的现象。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
    2023-08-12
    92人看过
  • 完善保障体系促进国内消费
    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是目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之一。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主要考虑为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留出积累。只有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人们才会将更多的钱用于当期消费。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一、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国家要求所有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向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费,并通过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共有1219万名职工下岗分流。60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580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共达95%。二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基金收缴,
    2023-06-07
    141人看过
  • 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
    一、公司股本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公司,仍按照《关于股票发行与认购方式的暂行规定》(证监发字[1996]423号),采用上网定价、全额预缴款或与储蓄存款挂钩的方式发行股票。二、公司股本总额在4亿元以上的公司,可采用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发行股票。三、采取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发行股票的公司,须事先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提出发行方案,经核准后方可实施。发行方案应按《证券法》及本通知的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四、本通知中所称的法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除证券经营机构以外的有权购买人民币普通股的法人。法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称为战略投资者;一类是与发行公司无紧密联系的法人,称为一般法人。与发行公司有股权关系或为同一企业集团的法人不得参加配售。法人不得同时
    2023-06-01
    427人看过
  • 社会保险立法若干问题刍议
    立法是一项严肃的事情,社会保险立法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社会保险法的内容、出台时机等等都必须谨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感觉其中很多的基本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一、立法宗旨问题《草案》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社会保险参加人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草案》以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为宗旨之一。从构词法而言,关系一定是在主体之间形成的,而社会保险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令人费解。与其费解莫若使用社会保险行为更为妥当。如果我们把社会保险法理解为是规范社会保险行为的法律,那么,作为参加社会保险行为活动的主体,其合法权益都必须得到保护,《草案》仅仅规定维护社会保险参加人的合法权益,似乎有失偏颇。《草案》规定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险是一种全民的保险,而本法实际上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公民,如无业者和农民的一
    2023-04-23
    218人看过
  •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问题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一、司法救助对象之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1.现实中社会弱势群体存在广泛性和复杂性在一般人眼中,谈及社会弱势群体,其范围因个人认识、理解不同,其范围也大不相同。弱势群体具有相对性。如从年龄看,少年儿童和老人属之;从性别看,妇女属之;从健康状况看,残疾人属于这一类;从工作获得与否看,失业人员属于弱势;与企业主相比,劳动者属于弱势;与多数民族相比少数民族属于弱者;与行使权力者相比,被管理者属于弱势等。从这种范围的广泛性来看,弱势群
    2023-04-22
    345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期间中的若干问题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1
      工伤期间应当按受伤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发放。建议先向社保局申请工伤认定,待医疗终结后申请伤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要求工伤待遇。工伤期间工资照发,住院按35元一天支付伙食费。如构成伤残的,劳动关系继存期间可获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劳动关系解除后可获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可来电咨询。
    • 司法救助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5
      最高人民法院对该院2000年7月公布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进行修订。新规定扩大了司法救助的范围,明确当事人符合下列14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 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 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 交通事故、医疗事故、
    • 社会救助条例第十七条的问题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9-20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
    • 行贿的若干问题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20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于处罚. 是否免于起诉要看具体情形,是主动交待行贿行为还是直接被查出来!要分情况分析!数目不算大,有免于起诉的可能。
    •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若干问题的若干规定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修正)。7、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