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活动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性的问题都是不能够被忽略的,例如有些民事纠纷,在第二次开庭审理的过程当中,整个诉讼活动都没有提到一审的时候的某些相关人员。对于这种状况,在庭参加诉讼活动的相关人等不可能是不知道的,那么,民事诉讼二审没有被提到的原审中的人的依据是什么?
一、民事诉讼二审没有被提到的原审中的人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上诉是对与原告的权利义务分担不服的,那么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如果是对共同被告中权利义务分担不服的,未上诉的原共同被告一方为被上诉人。
如果是均不服的,为被上诉人。
民诉意见177、必要共同诉讼人中的一人或者部分人提出上诉的,按下列情况处理:
(1)该上诉是对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利益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2)该上诉仅对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对方当事人利益的,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3)该上诉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意见的,未提出上诉的其他当事人均为被上诉人。
二、民事诉讼二审是全面审查吗?
根据新民诉法规定,二审案件的审理范是:与上诉请求有关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这个范围有两个显著特点:
1、审理内容既包括事实审也包括法律审;
2、审理范围受上诉范围的限制。
至于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二审程序不是一审程序的简单重复,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一审程序已经审理,但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而一审程序已经解决的,没有争议的问题(即当事人未上诉的部分),二审一般不重复处理。
2、对当事人未提出上诉的问题重复处理,不仅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拖延时间,而且对解决当事人争议不利,容易引起新的纠纷。
3、二审程序皆因上诉发生,二审的审理范围也理应以上诉请求的范围来确定,这同一审审理范围由起诉请求确定是一个道理。对于上诉人在上诉请求中未提出的问题,人民法院不宜主动审理。这可以说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不告不理的规则在二审程序中的表现,也符合民事诉讼确定的处分原则。
4、即使一审裁判中当事人未提出上诉的部分存在错误,那也只是少数,而且一般都只涉及个别人或单位、组织的利益,若遭此不利的当事人本人无异议,法院也不必强迫其主张权利。纵使涉及的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利益有重大影响,那也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5、将二审案件的审理范围限制在上诉请求的范围,有利于减轻二审法院的工作量,保证其在法定期限内迅速及时地审结案件。
-
二审民事诉讼中未被提及的依据是什么
492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的二审代理人
229人看过
-
民事诉讼二审提交的什么证据属于新证据
150人看过
-
民事诉讼二审的条件,民事诉讼二审是终审吗
150人看过
-
民事诉讼二审能提反诉吗,民事诉讼二审的审理期限多长
480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中一审、二审、终审和提审的区别是什么?
396人看过
-
民事诉讼二审的新证据怎么提交湖北在线咨询 2023-03-31二审后当事人可以向原法院或上级法院提出再审要求,说明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
-
民事诉讼延长审限有什么依据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06案件从简易程序转入普通程序后,虽然适用的是不同的程序,但是案件并不需要重新立案和重新送达起诉状副本,这些工作在简易程序中已经完成,不需要而且也没有必要重复。在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后,只需要重新确定开庭日期,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重新送达开庭传票,按照普通程序的要求进行开庭审理即可。因此转入普通程序后,案件的审理是延续的,审理期限仍应从案件立案之日起开始计算,即原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间也应理所
-
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澳门在线咨询 2021-10-01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诉讼请求,且该诉讼请求应有具体的事实、理由支持。但立案庭在受理案件时,并不可能对原告陈述的“事实”作实质性的审查,该“事实”实际上尚处于一种待定状态,与通过开庭审理后查清的据以作出裁判的事实未必一致。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原告有责任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应承担不
-
法律依据有哪些民事诉讼中止审理的情形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04第一百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