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批准征收土地罪的量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批准征收土地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收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
认定非法批准征用土地罪后会被怎样判刑?
根据《刑法》第410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并且具有徇私的目的
如果行为人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过失致使土地被非法征用、占用,并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符合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的,应当以玩忽职守罪定罪。如果没有徇私目的,而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有土地的,则只有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才可构成犯罪,但不是构成本罪,而是滥用职权罪。
(二)行为人在实施本罪行为中如果收受或者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共同贪污有关费用如土地征用、占用费用的,又可能触犯他罪如受贿罪、贪污罪,属牵连犯,应择一重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批准征用土地罪会判多久?
153人看过
-
如何构成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罪?
107人看过
-
刑法中关于非法批准征用土地罪的量刑规定是什么?
351人看过
-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272人看过
-
非法批准征收土地罪的定罪标准有哪些
323人看过
-
刑法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罪既遂的判罪标准是什么
182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如何认定非法批准征用土地罪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13非法批准征用土地罪刑事责任如下: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非法占用土地罪,非法批准征收如何定罪量刑甘肃在线咨询 2021-10-12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条之一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有土地,非法低价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的国家和集体利益特别受到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2022年非法批准征收土地罪定刑标准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18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10亩以上的; 2、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的; 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土地50亩以上的; 4、虽未达到上
-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05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体要件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徇私舞弊行为使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受到严重干扰,损害了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机关的威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
-
中国对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既遂的判刑标准?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03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10亩以上的; 2、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的; 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土地50亩以上的; 4、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造成有关单位、个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