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需要的成立条件有:
1、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被害人的死亡除交通行为导致外未介入其它的因果关系和条件;
3、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
4、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
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是什么
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肇事以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而逃-逸,弃被害人于不顾,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据此概念,显然将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当时就被撞死,或者被撞得奄奄一息,即使及时送往医院,也没有得到救治的情形排除在外。因为如果被害人当即死亡,或者被撞得奄奄一息,即使予以救治也无法挽救其生命而造成死亡的情形中,其死亡显然是交通肇事主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事后行为人逃-逸所造成的被害人因未能得以及时救治而死亡的结果。换句话说,也就是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该种场合下,排除逃-逸致人死亡的概念的存在。
我国新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刑法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而畏罪潜逃,致被害人延缓抢救时机而死亡。
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事实上发生了二次交通事故: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将同种数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
第三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本来不致于死,却因肇事者逃-逸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二是肇事者在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逃-逸的含义
逃-逸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以后,没有给予被害人以积极救助,反而逃跑,弃被害人于不顾的行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弃被害人于不顾的目是逃避法律责任与法律追究。逃-逸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本应尽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而且行为人也能够履行这种救助义务,但行为人却违背了该义务,因此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是以不作为的行为方式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定什么罪?
88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有哪些原因
179人看过
-
致人死亡的说明因逃逸罪的含义是什么
190人看过
-
浅析“因逃逸致人死亡”之内涵
237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吗
112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与交通事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33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因故意逃逸致人死亡逃逸什么概念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10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如下的情形: 1、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被害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人为逃避刑罚而逃离现场的情形; 2、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致被害人遭受严重损害,被害人因肇事人未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交通肇事罪增加的加重处罚情节,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但应该将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排除在刑法第133条之外;有的认为,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有的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交通
-
后逃逸,致人死亡,为什么不是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05从事情性质上和形式上来说,交通事故本身就不是故意,这是判断的基础依据。即使逃逸致伤者死亡,但主观上并不存在杀人的故意,因此也就构不成故意杀人罪。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
-
对于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条件是什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3最高人民法陵《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这是前提; 2、行为人有逃离肇事现场的行为。即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离开交通肇事现场的行为;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为人离开交通肇事现场,其主观上具有逃避
-
逃逸致人死亡和肇事逃逸致人逃逸怎么区分?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6-22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 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