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心理论文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5 14:11:33 462 人看过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失犯罪现象日益增多,而且过失犯罪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并不亚于故意犯罪,为了更好地防控过失犯罪,必须深入分析过失犯罪人的心理因素。本文在对过失犯罪的概念、心理特点和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防范过失犯罪心理问题的对策。

【文章导航】

一、引言

二、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点分析

三、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四、过失犯罪心理问题的防范对策

五、结语

引言

过失犯罪是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才产生的。但是犯罪从微观层而上说毕竟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在其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所实施的一种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此,深入分析过失犯罪人的心理因素,对我们更好地预防过失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点分析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关于过失犯罪涵义的界定: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这一定义概括出了过失犯罪是具有法律性质的行为,体现了过失犯罪法律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特点。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分析

1、行为人不注意的心理状态

过失犯罪的心理学特点表现为行为人不注意的心理状态。不注意即分心,也叫太不注意,不够注意,注意不集中等,是过失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在某一时刻某种条件下,行为主体未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于当时所应指向和集中的事物,或者甚至完全离开了当时所应指向和集中的事物的心理状态。在分心状态下容易出现行为失误,甚至会导致过失犯罪。

2、行为人主观认识和行为与实际相分离

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还表现为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实际认识对象的相分离。这一点在刑法关于过失犯罪的定义中已有清楚的表述。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其主观心理所支配,行为结果能否与反映的客观事物相吻合,绝大多数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也取决于行为人的判断和行为能力。过失犯罪乃是行为结果偏离了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脱离了行为人的意志控制,表现为事与愿违。

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和过失犯罪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知对过失犯罪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词典的解释:认知,也叫再认、再知觉,是指事物呈现在眼前,感到熟悉并确认在以前感知过,和回忆一起,构成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对某件事情或事物无认知,必将导致做出不适应社会、与社会规则相违背的举动。这就属于典型的无认知所导致的过失犯罪,也可以将其归纳为最基本的无认知导致的最基本的过失犯罪。

(二)情对过失犯罪的影响

心理学上的情,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根据普通心理学原理,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而且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和情感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与过失犯罪联系最紧密的当属一种应激不良的情绪状态了。应激是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不仅人的生理会发生显著变化,心理亦会迥异于平常。在此种情况下,个人所做出的行为一般都是出于惯性的、机械化的举动,可以说都是储存在记忆深处的习惯性动作。因此,在突发情形下,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所而临的事件并不熟悉,或是平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缺乏熟练的技术,不能做出自动化行为,就会产生应激不良,导致过失犯罪。

(三)意对过失犯罪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志。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表示就是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谓之意志。犯罪意志是指行为人确定了一个犯罪目的,并选择有效的手段,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因为其对危害结果的排斥性,所以犯罪人并不具有犯罪意志。然而,过失犯罪人的意志相对于普通人的意志还是具有一些特殊之处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过失犯罪人的意志一般来说都比较薄弱,自我调控较差。当行为人不能充分发挥意志对情绪的控制作用,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而使自己的注意降低,就会发生不该发生的行为过失。

过失犯罪心理问题的防范对策

过失犯罪的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但也有其规律性。所以,行为人应当正确认识引发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预防或者消除其的产生。具体如下:

(一)调节失衡心理,正确看待得失

在引发过失犯罪中,心理失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挫折感则是引发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挫折感是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阻碍和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个人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的心理反映。挫折感一旦产生,就可能产生愤怒、消沉、心境不佳、心情沉重、精神压抑等异常心理,从而影响注意,改变认知活动的正确走向而发生过失犯罪。由于受自身综合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如意,此时就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心理通常是个体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满、不服的消极心理反应,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损人害己。人生就好比走平衡木,在得与失面前,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就会从人生的平衡木上摔下来。

(二)摒弃报复心理,避免伤人害己

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深刻性、独立性、和逻辑性等特点。与此相反,不良心理品质则表现为由心理而导致的思维肤浅,对问题不求甚解,妄下结论,表现为片面性。这些不良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使行为主体不能正确地进行认知活动,从而导致行为错误。报复心理是不良心理品质中的一种,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所受刺激或伤害超过了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主体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而产生企图激烈攻击对方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狭隘利己主义和自我调控能力低下的集中表现。有人曾说过:报复是破坏人际交往的烈性炸药,报复心理一旦产生并付诸行动,肯定会伤害别人、毁灭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摒弃用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处世之道。

(三)消除侥幸心理,防止铸成大错

侥幸心理事实上是一种故意不注意,即对于应当预见、可以预见的结果故意不去思考或者预见,由此产生了危害结果。在一般的意义上说,注意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只要人处在清醒时,注意状态就非此即彼,不可能有心理状态的空白。而我们在过失犯罪的领域所探讨的注意,只能是对可能引发危害结果的危险的注意。如果对可能引发危害结果的危险未加注意,就是欠缺注意。进入法律层面,这种注意是法律、规章和日常生活常识的一般要求,注意也就成为一种义务。存在侥幸心理的行为人一般不顾客观条件的现实可能性,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抱有的一种冒险投机心态。它是一种自我欺骗的不良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是导致一些人违法乱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所以,凡事应谨慎,行为应自律。

结语

造成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每一种类型的过失犯罪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因素,然而殊途同归的是,不管是何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归结为过失犯罪人人格中的缺陷。我们只有对造成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有所了解,对过失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有所把握,才能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个体上更好地防止过失犯罪的发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9日 00:2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目的相关文章
  • 论述过失犯罪的认知特征
    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形式。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是:1.实际认识和认识能力相分离;2.应为行为和实际所为不一致;3.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矛盾。过失犯罪包括哪些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两种。1、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结果,构成的犯罪。2、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过失犯罪。简而言之,就是在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下发生的犯罪。确定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关键,是理解过于自信的内容。过于自信就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2023-07-06
    442人看过
  • 我国犯罪过失概念的理论如何完善
    新过失论一方面对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定位,把向来是责任要素的犯罪过失当作主观的违法要素进而当作构成要件要素来理解;另一方面对犯罪过失概念的核心要素-注意义务进行了新的解释,将其理解为结果避免义务,从而建立了以结果避免义务为中心的新的犯罪过失概念,为司法实践处理新型过失犯罪案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在处理过失犯罪问题上,日本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范例。从犯罪过失概念在日本刑法理论中的发展脉络看,以下几个特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一,刑法理论对司法实践的巨大影响。其二,大陆法系本来就属论理型刑法,立法的空白更是赋予了学者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导致了学说众多,观点林立的“百家争鸣”局面。其三,从对犯罪过失概念的具体界定看,目前避免结果说是德日的通说,但主张预见结果说的学者也不在少数,还有的学者如**正治等则主张预见结果与避免结果并重。但我们认为,笼统谈论犯罪过
    2023-06-03
    156人看过
  • 试论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在德、日刑法理论上,犯罪过失虽被认为是同故意地位相同的犯罪心理、主观要素,是值得非难的主观心理态度,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却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考察德、日刑法理论上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对于深化我国刑法中犯罪过失的理论研究是有益的。要考察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则有必要概括了解德、日刑法中关于犯罪成立的一般学说。一、犯罪成立要件的一般学说德、日刑法中犯罪成立要件的学说,是针对形式上的犯罪而言。该学说,是18世纪初期,由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Beling)提出构成要件系统理论,由后继的刑法学家M.E.迈耶(MaxEmstMager)、麦兹格(Ed-mndMezger)等人奠定的。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是犯罪的上位概念,然而行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是犯罪,在德、日刑法理论上存在着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的区别。三分法认为,犯罪是具备符合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2023-04-22
    182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否需要讨论既遂
    一、过失犯罪是否需要讨论既遂1、过失犯罪必须要致危害结果发生,符合既遂标准,不存在未遂的形态。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过失犯罪的罪名有哪些1、根据刑法规定,有法律规定的过失犯罪才需负刑事责任,具体罪名包括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等。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三百九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4-21
    417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共同犯罪认定:法律适用与理论探讨
    过失犯罪可能构成共同犯罪。过失犯罪是可以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如下:1、各行为人都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2、数人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是过失。单位会构成过失犯罪吗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社会上一些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此统称为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已严重侵害我国的社会秩序尤其是经济秩序。因此,严厉打击单位犯罪已是我国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如何认定单位犯罪、怎样区分罪与非罪将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形式责任。这是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如果单位在集体研究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明知该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虽不希望该行为引
    2023-07-12
    450人看过
  • 关于少年犯罪的论文
    青少年犯罪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两点: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2。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一)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二)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3、针对青少年的立法体制还不完善,总体上缺乏可执行性我国
    2023-04-22
    474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两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一、过失犯罪的两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1、过失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如下:(1)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这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并且也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危险因素的存在;(2)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心理上缺乏应付危险的准备性,因而在危险发生时,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也无法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制止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状态犯与继续犯的区别?1、继续犯与状态犯,都有不法状态继续,即在时间上表现为继续的特点;2、两者的意义不同。继续犯的不法状态,是与其行为同时处于继续之中,而状态犯只有不法状态的继续而无行为的继
    2023-08-09
    328人看过
  • 过失犯罪产生时的心理状态有哪些
    过失犯罪心理是与过失犯罪的产生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称。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而言的一类犯罪,这类犯罪的产生有独特的心理内容。过失犯罪产生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种:(1)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这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并且也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危险因素的存在,心理上缺乏应付危险的准备性,因而在危险发生时,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也无法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制止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的不注意或遗忘,同时,也与性格缺陷(过分内倾或过分外倾)、情绪状态(例如情绪过分激动、情绪低落抑郁、冷漠、仇恨、愤怒)等有关。(2)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轻率行动,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人
    2023-06-03
    185人看过
  • 是否应该讨论过失犯罪的形态?
    过失犯罪一般是不讨论犯罪形态的,过失犯罪的犯罪形态只有一个,就是犯罪既遂。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否存在累犯不存在,累犯要求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3-07-08
    216人看过
  • 论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以案例的方式引出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学的运用问题。首先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涵义和发展概况;其次分别从心理分析学、不同接触理论和异常人格理论论述了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具体运用。《沉默的证人》是我国首部心理悬疑电视剧:案情从一桩普通的谋杀案开始,在针对这起谋杀案的侦查中竟然发现了一桩历时十年,手法单一的连续杀人案,最后警方运用犯罪心理学的视角终于将隐身于茫茫人海中的元凶抓获。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大学心理学教授,母亲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妹妹是一名大学生,幼年时的屈辱和成年时的打击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极度扭曲,从此便走上了以谋杀高学历堕落者为发泄途径的不归路。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
    2023-04-22
    267人看过
  • 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的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一、认定共同危险行为的是什么认定共同危险行为如下:1、共同危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两人以上;2、加害人在相对明确的范围内,但不能判断;3、共同危险行为有损害人权利的危险,造成损害的后果;4、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行为是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二、两人共同犯罪怎么处理两人共同犯罪,要区别主犯和从犯,对于主犯要承担全部的犯罪罪行,而从犯要依据犯罪情节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相关法律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三、犯过失有共同犯罪吗?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过失没有共
    2023-03-06
    251人看过
  • 试论我国侵犯知产权罪-法律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知识产权和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定义,通过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浅议,分析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成因,并提出我国完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对策,为了共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必须不断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立法。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侵犯知识产权罪商业秘密一、知识产权和侵犯知识产权罪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刀}权利。然而狭义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侵犯知识产权罪,在我国刑法学界当中的观点众多,基
    2023-06-11
    155人看过
  • 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以行为人违反的注意义务种类的不同,过失可分为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所谓普通过失,是指行为人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违反基于日常生活、交往需要所要求的注意义务,造成危害事实的过失心理态度。这里所说的注意义务,也称为一般注意义务,是国家为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对社会上一般人在从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提出的注意义务。该种注意义务,适用于所有的主体,只要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都负有这种注意义务。违反这种注意义务而造成违法结果的,即为普通过失。普通过失犯罪的范围,从刑法的具体规定来说,主要集中在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章的部分犯罪和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章中的部分过失犯罪。如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毒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等。至于违反哪一种一般注意义务可构成普通过失犯罪,由于日常生
    2023-06-14
    379人看过
  • 过失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具体是什么
    过失犯罪的两种心理状态是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造成的后果,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过失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具体是什么的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事赔偿 第一节 赔偿范围  第十九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n(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n(二)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n(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二百
    2022-06-26
    35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目的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所追求的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可以是违法的结果,也可以是不法状态本身。犯罪目的对犯罪动机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它支配着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和对危害结果的追求。... 更多>

    #犯罪目的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讨论犯罪构成什么罪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14
      过失犯罪一般是不讨论犯罪形态的,过失犯罪的犯罪形态只有一个,就是犯罪既遂,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准备等的形态。
    • 过失犯罪会不会讨论犯罪形态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8-11
      过失犯罪一般是不讨论犯罪形态的,过失犯罪的犯罪形态只有一个,就是犯罪既遂。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 论述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04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中是有因素关系存在的,过失犯罪因行为人违反注意的义务,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的出现,从而构成犯罪。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
    • 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吗,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吗
      甘肃在线咨询 2021-09-30
      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往往存在过失,由于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有时甚至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虽然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所造成的,有可宽恕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刑法意
    • 过失犯罪的两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海南在线咨询 2024-04-30
      过失犯罪的两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如下:(一)、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这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并且也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危险因素的存在;(二)、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心理上缺乏应付危险的准备性,因而在危险发生时,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也无法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制止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