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难以领工资的问题,同时也有对自己不利的农民工,最后经常受到损害。经过长期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签订了不合规的劳动合同,不利于今后的维权。不应该在劳动合同上签字。口头合同如下。某企业不以书面形式与工人签订合同,只是口头约定工资、工时等,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由于书面文字证据不足,农民工往往难以辩解。生死合同。一些危险行业企业不遵守的相关规定履行安全卫生义务,要求在签订合同时与工人约定工伤不负责等条款逃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可以要求雇主取消这些条款。如果谈判失败,一旦发生事故,农民工可以向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这些条款无效。两块皮合同。有些用人单位害怕劳动保障主管部门的监督,与应聘者签订两份合同,一份用于检查,另一份合同是真正履行的合同,这份合同往往只有用人单位的不平等合同。押金合同。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求职心理,签订合同时收取押金、保证金等名目多项费用,农民工有点违反管理行为,用人单位合法扣押这部分押金。这样的合同是法律明确禁止的,农民工不能拒绝的,为了将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必须留下收据作为证据。
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作用
劳动合同的订立具有以下意义。
1、通过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藉以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定的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是以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为其内容的。
2、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拘束力
劳动合同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当事人双方即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任何一方未经合同另一方的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但法律赋予一方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享有单方解除权的除外。
3、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处理劳动合同争议的依据
劳动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基于对劳动合同条款的不同认识,难免发生争议。在处理这些劳动争议时,争议处理机关就应当在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依照合同和法律的规定,判断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
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不同,农民工劳动合同有三种类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按照劳动合同中的条款进行。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也是员工维权的重要证据。
《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第四条:
-
60%农民工无签订劳动合同
238人看过
-
聘用临时农民工需要签订哪些合同
321人看过
-
劳动合同的签订需要哪几方主体参与
463人看过
-
有工作证就不需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吗
206人看过
-
公司是否违法?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268人看过
-
签订劳动合同与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区别
92人看过
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签订,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包括: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更多>
-
在农民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1-11-15根据《关于有效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2003〕27号),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其中,劳动报酬条款应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项目、支付形式和支付时间。
-
农民工不与工会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维权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3第一,去劳动局投诉。 第二,收集证据,准备法院起诉。可以先去找律师咨询,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是违法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情节严重的话涉嫌恶意拖欠劳动报酬罪,可以报警。替农民工讨薪,各级政府都在努力。不过,人们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讨薪,都是亡羊补牢的补救,都不是未雨绸缪的预防。最好的办法是不允许拖欠农民工工资。只要是欠薪,不再分什么恶意善意;只要是讨薪,合法的路敞开,让农民工短平
-
-
劳动合同对方不签订需要赔偿劳动者哪些费用?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06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 (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 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 (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
-
劳动合同单方面签订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07用人单位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3种: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