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二卖”是指房屋所有人将同一房屋先后出卖给不同的买受人。出卖人往往已经收取了二个买受人部分或者全部购房款,而事实上却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买受人的购房需要。
如何认定是“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
一房二卖具有民事欺诈的某些特征,又与刑法上的合同诈骗罪的特征极为相似,即都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了对方当事人的财物。一房二卖到底是属于民事纠纷,还是构成刑事案件中的合同诈骗罪,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卖房者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区分。
如果买房者主观上只是为了获取更高利润,并无非法占有两笔房款的意图,其诈骗行为应属于民事纠纷范畴。
如果能够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是利用合同的形式进行诈骗,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在判断“一房二卖”是否为合同诈骗时,要满足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处分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遇到“一房二卖”,买房人应如何处理?
“一房二卖”应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步骤一:沟通解决。可以首先与卖房者尝试着沟通,运用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权益。如谈判不成功后,应果断选择走司法途径。
步骤二:申请财产保全。
步骤三:提起诉讼。买房人应积极收集有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涉及合同诈骗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一房二卖”多出现在二手房交易中,二手房易出现“一套房源多个中介在卖”“房东和购房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使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房产买卖动辄数百万,购房者在购房前需审核中介资格、买卖标的权属等情况,并签订正规、完备的房屋买卖合同并在房管局进行备案,及时办理房产变更登记。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买受人以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另行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导致其无法取得房屋为由,请求确认出卖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的,应予支持。
-
民事欺诈一房二卖如何维权
437人看过
-
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怎么区分
355人看过
-
套路嫖属于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
391人看过
-
贷款诈骗犯罪还是民事欺诈
405人看过
-
如何认定民事欺诈?
157人看过
-
用欺诈手段使对方财产受损是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
210人看过
-
一房二卖、一房多卖、合同诈骗、民事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6一些行为人在违约后虽然表示要承担责任,结合主观故意考虑,肆意挥霍所取得的对方财物等,合同诈骗罪行为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同形式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即只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售房价格而故意“一房二卖”首先、支付房款来获取财物。从司法实践来看。而在民事欺诈中,其并不想非法占为己有,故意不履行其他合同,在具体行为上,这些行为均不能认定其具有承担违约责任的实际行动,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可能在签订合同时就没有履约能力
-
套路嫖属于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1-01套路嫖属于刑事诈骗,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由技师给客户提供普通按摩服务或者以多送会员卡金额的方式,不让客人退卡退款,从而骗取客户的充值消费款项,属于非法占有目的,还可以点击在线律师咨询,我们帮你更快更有效的解答。
-
怎么认定合同民事欺诈,怎么认定合同刑事欺诈?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26一、怎么认定合同民事欺诈1、欺诈行为是欺诈人在经济合同订立过程作出的,其表现为欺骗性或虚假性要约,以诱导对方订立合同,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是合同欺诈的最主要的特征;2、欺诈行为的客观表现,是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或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使对方陷于错误,并作出错误的承诺,与其订立合同。也就是说,欺诈行为手段在客观上确实对订立合同起了作用。3、欺诈人以欺诈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其实质是使所签
-
美容院欺骗消费者是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08现在国内的美容医院和美容院是分不清的涉及到欺骗也要有足够的证据假如你投资美容院被骗就是诈骗你在里面消费啥都不算没有证据充其量就是全额退款。
-
民事欺诈的构成是什么,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是怎样的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19民事欺诈的构成: 欺诈人 欺诈人的欺诈故意 欺诈故意是指行为人具有故意欺诈他人的意思,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指欺诈人语言、文字或活动有隐瞒事实而告知虚假情况的行为。即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而虚构事实、变更事实或隐瞒事实的行为。欺诈行为可体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 被欺诈人 被欺诈人因欺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