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报安全事故罪能判刑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10 21:11:16 97 人看过

会。

瞒报安全生产事故,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会被判刑的。

判刑幅度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需要注意的是,该犯罪的主体只是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如果本身就没有报告职责,是不会构成犯罪,更不会被判刑的。

一、事故逾期不申报会有什么后果

安全事故发生后拖延不报会承担的责任:构成不报安全事故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谎报安全事故罪最多判多少年?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判量刑如下:

“情节特别严重”,是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在事故发生后不仅自己不报、谎报事故情况,而且还指使、授意甚至阻止他人报告,或者逃匿、伪造、破坏事故现场、转移、藏匿、销毁有关证据,不仅贻误了事故抢救,而且还给事故调查处理设置障碍等情况。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4日 14:5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安全生产事故瞒报的后果
    安全生产事故瞒报的后果如下:1、对事故发生单位处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2、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百的罚款;3、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财务负责人承担什么责任1、《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承担以下责任:通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采取通报方式对违法行为人予以公告、批评;罚款。2、在对单位实施罚款的同时,可以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3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处分。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
    2023-04-02
    296人看过
  • 瞒报安全事故的处罚标准
    一、瞒报安全事故的处罚标准谎报安全事故罪处罚标准是,犯此罪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谎报安全事故的行为,如果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能追求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二、发生安全事故如何上报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组织抢救,但很多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为了避免处罚,经常采取瞒报的方式。为了避免事故被掩盖,工伤职工在因安全生产事故受伤时,应当积极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案,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的调查报告。工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一方面可以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证明伤害事故的发生,是
    2023-06-06
    307人看过
  • 安全事故瞒报的处罚规定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耽误事故抢救,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触犯不报、谎报事故罪的犯罪嫌疑人,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会被判处拘役。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一、谎报安全事故罪判刑判多久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判刑标准: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二、谎报安全事故罪立案期限一般有多长时间?如果构成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可能会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三、中国刑法谎报安全事故罪怎么量刑?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
    2023-02-14
    128人看过
  • 发生安全事故为避责任隐瞒不报怎么判刑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的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中国刑法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怎么量刑?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量刑标准为: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当对其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矿难瞒报一人死亡构成什么罪矿难瞒报一人死亡是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是安全事故监管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
    2023-06-27
    77人看过
  •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
    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4条新增设的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主体:负有组织、指挥或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立案条件:(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1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3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事故抢救的:决定不报、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和串通有关人员不报、谎报事故情况;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伪造和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与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的;毁灭及伪造、隐匿与
    2023-06-17
    100人看过
  • 瞒报生产安全事故如何认定
    一、瞒报生产安全事故如何认定1、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2、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3、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4、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二、安全生产事故分为几个等级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个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
    2023-06-15
    153人看过
  • 施工方施工是发生安全事故能不能瞒报
    不能瞒报,对安全生产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是一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犯罪行为,涉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单位在事故发生后,负有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的法定义务,否则必须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施工方施工造成的损失该由谁承担责任?如果是施工方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则该由施工方自行承担责任。如果是承包人的原因导致施工方造成损失的,则由承包人承担责任。法律规定,因为施工方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发包人有权要求施工人在合理期限内无偿修理或者返工、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
    2023-07-21
    280人看过
  • 如何认定瞒报生产安全事故
    第五条《条例》所称的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依照下列情形认定:(一)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三)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四)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瞒报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处罚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或者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刑法》规定: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
    2023-06-12
    442人看过
  • 谎报或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惩戒
    根据法律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如果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漏报瞒报的认定标准漏报瞒报的认定标准如下:1、漏报是报了没有上报完整,而瞒报是隐瞒不报;2、个人事项漏报行为主要有未报告本人持有往来港澳通行证、因私持有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或者因私往来港澳、台湾情况的等;3、瞒报行为主要有未报告本人婚姻情况的;未报告本人持有普通护照或者因私出国情况的等。漏报瞒报个人有关事项的处理如下:1、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诫勉、取消考察对象后备干部人选资格、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
    2023-08-09
    441人看过
  • 不报安全事故罪能不能判得轻一些?
    犯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的,会判得重。对犯本罪的行为人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一、中国对不报安全事故罪既遂的判刑标准?不报安全事故罪若是既遂,量刑标准如下: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二、谎报安全事故罪经法院判多久行为人构成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法院会对其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行为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其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谎报安全事故罪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是安全事故监管
    2023-06-20
    229人看过
  • 事故瞒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难以承受
    安全生产事故瞒报的后果如下:1、对事故发生单位处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2、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百的罚款;3、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安全生产事故瞒报扣人会判刑吗会。瞒报安全生产事故,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会被判刑的。判刑幅度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需要注意的是,该犯罪的主体只是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如果本身就没有报告职责,是不会构成犯罪,更不会被判刑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五条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依照下列情形认定:(一)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
    2023-07-11
    451人看过
  • 瞒报安全事故是否是道德问题?
    有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会判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是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瞒报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有哪些后果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
    2023-07-06
    205人看过
  •  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对策略
    以下情形之一的被认定为瞒报生产安全事故:1. 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限,这属于谎报;2. 因过失导致应当上报的事故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这属于谎报;3. 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这属于谎报。以下情形之一的被认定为瞒报生产安全事故:1.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限,这属于迟报;2.因过失导致应当上报的事故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这属于漏报;3.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这属于谎报;4.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这属于瞒报。 生 产 安 全 事 故 瞒 报 的 认 定 及 处 理 方 法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事故定性存在疑义的情况,认定程序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023-09-23
    237人看过
  • 安全生产事故多长时间算瞒报
    一、安全生产事故多长时间算瞒报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施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由此可见,事故单位在事故发生后,负有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的法定义务,否则必须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
    2021-12-19
    13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2022年如果瞒报安全生产事故会判刑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1
      会。 瞒报安全生产事故,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会被判刑的。 判刑幅度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需要注意的是,该犯罪的主体只是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如果本身就没有报告职责,是不会构成犯罪,更不会被判刑的。
    • 要是瞒报安全生产事故会判刑吗,怎么规定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04
      行为人若有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是会被判刑,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刑法》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安全事故瞒报怎么处罚
      贵州在线咨询 2024-05-17
      安全事故瞒报的处罚规定如下:1、根据法律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如果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2、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3、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 谎报安全事故罪刑事责任能判多长时间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1-01
      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判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 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是由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使得原本可以得救的人员失去了生还的机会;或者由于行为人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使得有关部门没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造成伤员
    • 不报安全事故罪(轻微) 怎么判刑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03
      不报安全事故罪的判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1)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万元以上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