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缓刑信用卡欠了很多还不起有可能收监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4-01-23 14:05:19 202 人看过

一、被判缓刑信用卡欠了很多还不起有可能收监吗

1.缓刑期间不会因为信用卡逾期被收监。这只是民事案件。

2.如果法院审理时发现客户存在恶意透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限透支,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仍超过3个月不归还欠款)信用卡的行为,一旦信用卡诈骗罪成立,主要是根据客户的欠款情况进行判刑,届时客户就得坐牢了。

3.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即会被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五十万元以上则是被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会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二、信用卡逾期又没钱多长期限还上没事

如果用户的信用卡逾期了,一定要在逾期三天之内还清欠款,不然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这是因为银行通常会提供为期三天的宽限期,在这三天内还款,银行会算你正常还款,不收取滞纳金和罚息,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征信。

如果在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出现了逾期的情况。但是我们没有收到银行所打来的电话,只是接收到了银行发来的短信,或者存款的邮件。在这个时候,我就需要第一时间给银行打电话解释一下原因,同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时的将钱还给银行。只有这样,在征信上就不会出现不良的记录。

三、信用卡逾期又没钱多长期限会联系到家人

一个月以后会打给家人。一般情况下,银行会给一个星期的时间作为缓冲期,这段时间银行只会通过短信催收。要是逾期时间超过7天以上,逾期金额比较大,很可能就会电话催收了。但是这个电话只会打给持卡人,而不是打给其家人亲属。毕竟信用卡债务属于个人债务,银行没有义务对持卡人家人亲属等追款和骚扰,所以信用卡逾期银行都是直接给持卡人打电话催款的,一般是不用担心会骚扰家人亲属的。只有在逾期时间比较久没有还款,并且联系不到持卡人本人的情况下才会联系家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03日 08: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信用卡欠了很多还不起,是不是会被催收的
      香港在线咨询 2023-10-04
      1、前期是电话催收,友情提醒后面语言态度越来越强硬,再后面就是律师函、报案函、起诉书等。 2、不排除长期的逾期会导致你的债权转让给第三方,第三方的催收公司质量层参差不齐,严重的会对个人生活造成巨大困扰。
    • 缓刑期间被起诉欠信用卡会被收监吗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1-12
      如不属于恶意透支,作为一般的民事纠纷,不会影响缓刑的执行。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建议从现在开始每月向银行还款,无论生活压力多大,多少均应向银行还款,以表明自己还款的意愿。
    • 信用卡起诉被判刑后还能被判缓刑吗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7-12
      缓刑期间犯新罪的,应当,并对两罪实行,即会被收监。
    • 我欠信用卡很多的还不起了是会被告吗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8-17
      有可能会被起诉。 第一:信用卡逾期超过3个月未偿还欠款,这种情况容易被起诉 第二:长期处于失联状态下也是很容易被起诉的 第三:达成债务分期后再次出现了未履行还款义务的也容易被直接起诉 第四:银行多次电话沟通躲避不愿意面对事实,没有还款意愿的也可能被起诉 第五:涉及信用卡逾期欠款金额超过5万或者金额过大的也有可能被起诉 第六:恶意透支涉嫌欺诈的持卡人也有可能被起诉 以上这六种情况啊都有可能面临被银行
    • 信用卡欠款还了,会判缓刑吗,可不可以不用开庭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6-05
      信用卡长期还不上,会被银行起诉的,如果本金透支超过一万以上,经银行催收,仍不还款的,可能要受到刑事处分的。法律依据如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19号):第六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恶意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