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之诉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01 16:03:20 308 人看过

确权之诉提起的依据是:《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四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确权之诉是指诉的目的仅在于消除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查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比如,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隐名股东确权之诉

隐名投资的情形非常复杂,应进行类型化分析。笔者认为,应在区分委托投资与借名或冒名投资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形态的区分,综合考察合同的效力以及当事人是否可提出确权之诉。一方面,在委托投资关系中,委托投资人仅与受托人——往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之间发生关系,其他股东可能知情可能不知情,但不论如何,委托投资人均未实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就是说,在委托投资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只有委托投资合同关系,委托投资人并未基于该关系进一步取得组织法上的实际股东地位。而借名或冒名投资则不同,在借名或冒名投资中,显名投资人不过是隐名投资人据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的是借名或冒名投资人。可见,委托投资关系的重点在于确定委托投资合同的效力,而在借名或冒名投资关系中,重点则在于如何确定实际股东的地位,即确权问题。本文先来探讨隐名股东的确权问题。

隐名股东是指实际认缴公司资本但不具备股东身份形式要件的出资人。与之相对应,隐名股东必然伴生显名股东(又称挂名股东、名义股东、借名股东),即未认缴公司资本却具备股东身份形式要件的人。即使我国内资公司的隐名股东确权纠纷亦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界及司法实务中多有争议。司法实务界最早的裁判标准是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认为出资是获取股东资格最核心的法律方式。后又一度以工商登记内容决定股东身份。随着公司审判实践的发展,又出现综合标准论(综合标准论将股东资格认定标准总结为:签署公司章程并在公司章程中记载为股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股东名册记载为股东具有推定力;工商登记文件中记载为股东具有相对优先的效力;实际出资不是决定性条件;出资证明是初步证明)。还有不少法院又倾向于根据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适用不同的规则,即区分争议的法律关系是属于个人法上的法律关系还是团体法上的法律关系,仅涉及公司内部关系的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探究其真实意思表示;涉及公司外部关系的则按公示(如工商登记)的内容认定股东资格。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在公司其他股东均明知隐名股东系实际出资人,或虽事前不知道但事后同意隐名股东取得股东资格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关于确认其股东资格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在外资企业领域(包括内资公司实际由境外投资者隐名出资的情形),因股东资格需经行政审批,使隐名股东资格确认问题显得更加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隐名出资所涉及的当事人都是明知存在外资企业审批制度而希望通过隐名方式予以规避的,行政审批机关基于维护外资管理秩序的考量,不应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将其合法化,因此,不应同意隐名投资者的确权请求。审判实务中亦鲜有持支持态度者。认为隐名投资均规避了外资的行政审批,法院如支持隐名股东取得合法股东地位的请求,所形成的司法导向将危及外资审批制度,影响外资管理秩序。

笔者认为,尽管隐名投资可能存在规避法律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如有的内资为享受减免税待遇而假冒外资,有的规避我国对特定行业的准入限制或禁止,但并不能依此就认为隐名投资行为一定存在规避法律或违反公共利益的情形。事实上,外资企业的实际出资人之所以隐名可能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如有的是碍于外资审批程序的冗长繁杂,有的是与另一方缺乏人合基础,有的则是不便显名,诸此等等,并不一定都存在不良动机或违法目的。在后述情形中,隐名股东之所以选择隐名,是其进行商业判断与考量后作出的自愿选择,亦即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同于规避法律的情形,亦与前述外商投资合同一方在履行合同中采取欺诈手段剥夺另一方股东资格之情形明显相区别。故而法院在裁判时应区别对待,对其确认股东资格的请求一般不应支持。问题是,在不予支持的情况下,法院是驳回起诉还是驳回诉讼请求?隐名股东提起股权确认之诉,应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有关起诉条件的规定的,驳回起诉的观点显然欠妥。法院应进行实体审理,以其股东资格未经行政审批、缺乏程序要件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在隐名股东利益与善意当事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驳回隐名股东的确权请求更具合理性。

但是,实践中面临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如果忽视个案的特殊性而沿袭上述思路,会陷入机械适用法律的泥潭。如某法院曾受理这样一起诉讼:A公司系日本公司,中国法人B公司与其商定,由B公司全部实际出资,成立中日合资公司C公司,A公司享有名义上30%股权,但不实际享受股东权益,不参加公司经营管理。C公司成立并营运5年后经营状况良好,A公司向C公司提出利润分配未果,遂提起诉讼,请求C公司以合理价格购买其股权,B公司作为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对该案如果完全沿袭以行政机关批准证书记载确认股东身份的做法,似应确认A公司系C公司股东,进而支持其关于由C公司以合理价格购买其30%股权的请求。但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实际出资股东反而需另外向C公司支付一笔股权回购款,才能取得本是自己实际出资的股权,显然有失公平。事实上,隐名股东的权益与第三人的权益发生冲突时,当首先保护第三人之权益,但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的关系应受他们之间的协议的约束。本案A公司与B公司约定A公司仅系名义股东,不实际享有股东权益,A公司提出分配利润或股份购买请求权本身就违反了双方的约定,法院断无支持之理。在隐名股东请求确认其股东资格情形,之所以不予支持是因不具备批准证书记载及登记机构登记等形式要件,而显名股东请求行使股东权利,之所以不予支持则是因其与实际出资股东之间的约定。至于本案可能存在违反我国税收政策问题,则是税收行政管理部门应否给予行政处罚的问题,不应成为支持A公司请求的理由,更何况A公司亦系共谋者。

与因委托协议而导致的隐名投资不同,在因借名而导致的隐名投资关系中,显名投资人不过是挂个名,其本身并非实际投资人,也未实际参与公司经营。实际投资、参与公司经营、行使股东权利的均是借名或冒名投资人。因此,与因委托协议而导致的隐名投资重在确定委托投资合同的效力并依此双方当事人间的利益不同,在因借名而导致的隐名投资关系中,关键在于是否允许实际投资人提起确权诉讼,确认其股东地位及股东份额。在冒名投资关系中,尽管实际投资人可能存在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问题,但这也不应妨碍实际投资人进行确权。但根据《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八十七条,外商投资企业股东及其股权份额应当根据有关审查批准机关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名称及股权份额确定,可见,据以确权的根据是有关审查批准机关出具的批准证书,而非股权凭证,也非工商登记。实际投资人因其并未也不可能在批准证书上记载权利,不能提起民事确权之诉,导致其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平衡起见,有些地方法院在不允许实际投资人提起确认股东地位之诉的情况下,允许其向外商投资企业提起利润分配之诉。此种做法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提起利润之诉的前提是承认其股东地位,否则,提起利润请求便无所依托。因此,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批准证书是否应作为确权依据的问题。

笔者认为,确定批准证书具有权利推定功能,当不致有太多的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推定在批准证书上记载的股东为实际股东。但在满足一定条件时,隐名股东可以提起确权之诉,推翻批准证书的记载:一是隐名股东已实际出资;二是隐名股东在股东名册上有记载,且其已实际参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三是其他股东知晓该隐名股东的存在,且并未提出异议;四是隐名股东的实际投资行为并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所以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允许当事人提起确权之诉,是因为最终确定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并非外资审批,而是当事人间真实的意思表示。行政审批毕竟属于事后监管,其本身并非行政确权行为。民事行为经审批后之所以发生效力以及发生何种效力,均源于当事人的约定而非审批机关的审批。既然审批只是对民事行为的认可,则当合同约定与批准证书不一致时,除非合同无效,否则就应根据合同约定而非批准证书来确权。

考虑到法院如果直接判令变更股权,因为涉及审批权的问题,实务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由借用甚至冒用他人名义进行投资的实际投资人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向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报批手续。根据商务部相关规定,股权变更的报批人是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其股东。因此,实际投资人不能直接向审批部门提出变更请求,而只能通过向外商投资企业提出请求方有可能实现变更审批。而该实际投资人是否已经投资、是否实际参与管理等事项外商投资企业是最清楚的,因此,由外商投资企业来申请既能使前述要件落到实处,又排除了名义投资人以批准证书记载为由向外商投资企业主张股东权利的可能。在法院判令外商投资企业履行变更手续的情况下,如审批机关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则当事人可对该决定启动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途径,从而理顺了当事人的救济渠道,不致使当事人坐看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求告无门。刘贵祥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三条

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第二百三十四条

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0日 22: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股权确认相关文章
  • 确认之诉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一、确认之诉的特征?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自己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请求。确认之诉就是要求确认权利关系或法律关系之诉,承认这种请求的判决被称为确认判决。其特点有:1、一方当事人提出确认之诉的目的,不是要求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给付义务,而是要求法院明确某一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者存在的具体状态。2、法院对确认之诉进行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有执行性。“确认某物的所有权人为原告”、“确认某法人的代表人为原告”等等就是确认之诉的例子。要求确认权利关系或者法律关系是确认之诉原则上的形式,不过作为例外,要求对证明法律关系的文书是否真实(文书是否基于原告所主张的特定人员之意思而制作)之事实进行确认的“确认书证真伪之诉”也属于确认之诉。3、确认之诉还可以分为确认权利关系存在的积极确认之诉与确认权利关系不存在的消极确认之诉。在其与判决效的关系中,除了
    2023-06-03
    478人看过
  • 股权确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新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是否就可以认为股东名册或者工商登记就是股东确认的依据呢很显然,从文义解释的角度,上述规定并不能推出未记载于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者就不是公司股东的命题。该条规定不能作为股权确认的一般标准。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关于股权确认的标准问题主要倾向于采取区分的原则,即区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分别予以对待。首先,纠纷涉及股东与第三人的外部关系时,应着重审查工商登记的内容。工商登记具有对善意第三人宣示股东资格的证权功能,第三人有理由依赖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即使登记内容存在瑕疵,按照商法公示主义与外观主义原则,第三人仍可以基于对该登记内容的信赖,要求工商登记的股东按登记的内容对外承
    2023-04-21
    214人看过
  • 土地确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土地确权是指确认某一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行为,土地确权发生的是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土地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城市市区的土地仍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一、土地流转与土地转让有什么区别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土地流转,是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土地仍归村集体所有;土地转让,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移。农村土地有三种物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即中央文件规定的三权分置。如果以非法进行转让土地,是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并且造成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二、土地确权多少年到期土地确权是指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农村土地有三个方面的权利,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
    2023-03-31
    457人看过
  • 物权确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物权确认请求权是物权保护请求权的一种。物权归属或者内容发生争议,物权人可以请求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等部门确认该物权的归属或者内容。物权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请求确认权利、返还原物、消除危险、排除妨害、修理、重作、更换、损害赔偿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上述保护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根据权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适用。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害物权,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物权确认纠纷的概念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物权的成立、内容及物权的归属而产生的纠纷,在诉讼上称为
    2023-04-05
    116人看过
  • 隐名股东确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隐名股东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但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却很少提及,能保证隐名股东权利的只有实际投资人(即委托人)与显明股东(受托人)之间订立的书面委托协议或投资协议,投资人可以凭借此协议到法院起诉来维护自己利益,如果没有书面投资协议,能举证证明与显明股东存在投资关系并有两人以上证明人的,法院也可能会认定成立。现阶段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立法上没有对隐名股东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普通股东作了相关规定,对于是否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理论界也颇有争议。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为“形式说”,认为隐名股东因未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中记载,故不具备普通股东的形式特征,故不认可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另一观点为“实质说”,认为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实际出资;二是不存在规避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情形,如利用国家对某些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规避法律对主体的限制等。相关的法律依
    2023-05-03
    451人看过
  • 确认劳动关系之诉的依据是什么
    一、劳动关系含义劳动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
    2023-06-14
    288人看过
换一批
#股东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股权确认是股东的权利的确认的过程,只有在确认股东权利以后股东的权利行使才会受到法律保护。 股权确认实质上就是股东资格的确认。 股权确认一般应审查出资证明、股东大会决议、股东实际出资情况、股东对股权安排的真实意思表示等相关事实。... 更多>

    #股权确认
    相关咨询
    • 房屋确权之诉法律依据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
    • 确权之诉提起的依据是什么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7
      确权之诉是指诉的目的仅在于消除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查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比如,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四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 房屋确权之诉的法律依据是哪些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28
      关于房屋确权之诉法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年1月7日)
    • 确权之诉提起的依据是什么呢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23
      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 监护人确认之诉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22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