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微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轻微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量刑标准如下:
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逃逸不赔偿怎么办
1.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当事人可以通过交警部门给予协调;
3.如果协调不了,可以申请调解或者到法院起诉。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八十四条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
(一)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二)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八十五条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三、交通肇事逃逸不赔偿法院多久立案
起诉书上交到法院后,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n(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n(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n(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n(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n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n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什么是轻微肇事逃逸行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标准)
113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标准(轻微刮擦肇事逃逸后果)
358人看过
-
轻微肇事逃逸行为会被判刑吗
110人看过
-
逃逸交通检查致协警轻微伤量刑标准是什么
94人看过
-
哪些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
496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标准肇事逃逸罪如何量刑
219人看过
-
肇事逃逸轻伤量刑标准为?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02我国相关法律对于交通肇事致至使受害者死亡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在事发后仍然不知悔改甚至是逃逸的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造事者逃逸造成受害者死亡的可以处以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
轻微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主要依据情节标准交通肇事逃逸怎么量刑?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章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个不同的刑级(量刑档次): 第一档为:发生重大事故:而这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根据
-
交通肇事逃逸肇事逃逸定罪量刑标准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3交通肇事逃逸判刑的标准: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以下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
交通肇事逃逸,轻微伤赔偿标准福建在线咨询 2021-05-08肇事者违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轻微伤、轻伤或者只是造成了牲畜(如猪、牛、羊等)死亡的后果,财产损失数额不大。此时如果肇事者逃逸行为本身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肇事者不构成犯罪,对肇事者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
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方面是什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18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