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过失杀人案例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1-20 02:50:48 58 人看过

一、如何认定过失致人死亡

(一)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索;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二、【案情】

被告人:吕某,男,27岁,浙江省永康市人,农民,暂住上海市松江县新桥镇南场村。1996年9月17日被逮捕。

1996年1月,被告人吕某来到上海市松江县,承包了松江县新桥镇南场村的葡萄园,在葡萄园南侧搭了一间草房。该葡萄园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往。在葡萄园的旁边有一块毛豆地,葡萄园与毛豆地之间有一个水塘。为了生活用电方便,吕某从葡萄园北面一根电杆上拉了一根电线,横穿葡萄园接入草房。吕某在拉电线时,未采取架空的方法,而是将电线搭在葡萄园的铁丝网架上,使电线与铁丝直接接触。

1996年7月31日,在葡萄园旁边种植毛豆的承包户郑某去毛豆地里干活时,手碰到了葡萄园的铁丝网架,有触电的麻木感,当即告诉了其父郑水裕。郑水裕到南场村将上述情况告诉了电工费金荣。费即赶到现场查看,并在电杆处将被告人所拉的电线剪断,又找到被告人的未婚妻纪洪翠,明确告知被告人拉的电线有破损,不能用了,要换新的电线,否则要出事故。当天,纪洪翠把电工的话告诉了被告人。被告人即去查看了一下,发现电线确有几处已经磨破,露出了铜芯,他就用塑料薄膜将破损处作了包扎,又重新接通电源,后又用手在塑料薄膜包的地方碰了一下,觉得没有电麻的感觉,就没有再采取换线的措施。1996年8月4日下午5时许,当郑某又去毛豆地浇水时,双脚踩在水塘中,右手触及葡萄架上的铁丝,因铁丝带电而触电倒地。事故发生后,被告人积极协助被害人家属送被害人去医院抢救,帮助做人工呼吸,实际上被害人已经死亡。归案后,被告人能如实交代上述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审判】

上海市松江县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吕某违反用电管理规定,私自架设电线,在已经知道所拉电线已经破损应当更换新线,否则要出事故的情况下,仅用塑料薄膜将电线破损处作了包扎,即轻信能够避免事故,以致发生郑某触电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过失杀人罪。鉴于被告人在事故发生后能积极抢救被害人,归案后能如实交代罪行,认罪态度较好,可酌情从轻处罚。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于1996年11月28日作出刑事判决如下:

被告人吕某犯过失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宣判后,被告人吕某没有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

【评析】

本案被告人吕某私自架设电线,目的在于解决自家的生活用电问题,并不针对其他任何人。他在得知电线破损以后,已经预见到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出现他人触电伤亡的后果。但他没有听从电工的要求更换新的电线,而是对电线的破损处用塑料薄膜包扎起来,并用手去碰触包扎的地方,觉得没有电麻的感觉,就轻率地认为不会出事故。被告人的这种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完全符合过失犯罪的特征。因过失行为致人死亡的,构成过失杀人罪。法院以过失杀人罪对被告人吕某定罪判刑是正确的。

违章行为的故意和对危害结果的过失,是过失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被告人吕某违反用电管理规定,私自架设电线,并且不按规定将电线架空,而是将电线搭在葡萄园的铁丝网架上,这些行为都是故意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吕某具有杀人的故意。从他架设电线的目的,到他发现电线破损后采取包扎措施,直到触电事故发生后他对被害人的抢救活动,都可以看出吕某对郑某的死亡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发生,所以不能以故意杀人来定罪。

这里还必须把吕某的行为与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区别开来。所谓过失以其他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过失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的安全。本案被告人所承包的葡萄园处于偏僻地方,很少有人来往。被告人私拉电线为的是解决自己的生活用电问题,而不是在葡萄园周围架设电网以防止小偷,主观上不是为了加害于人,客观上也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只是由于被告人的过失行为,加上被害人触电当时又踩在水塘之中,才发生了被害人触电身亡的严重后果。因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过失杀人罪而不构成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修订后的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已经对原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过失杀人罪作了修改。修改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把“过失杀人”的罪名改为“过失致人死亡”,使罪名更加准确。二是将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由原规定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调整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删除了“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

同时删除了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n(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n(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n(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n(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n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n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4日 16: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怎么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征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怎么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关键在于被害人死亡是不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征过失致人死亡罪有如下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3.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
    2023-04-14
    246人看过
  • 不作为过失杀人罪的案例解析
    案例介绍:2006年12月24日下午,被告人李某约江某到其家中卖淫。晚6时许,两人吃完晚饭后到二楼卧室看电视。此时,江某称身体不太舒服,但两人仍脱掉外衣开始互相抚摸,后江某称身体更不舒服,且其脸色开始变黄。其间,李某帮江某揉了太阳穴约二、三分钟。李某意识到江某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怕嫖娼的事情败露,并未采取送江某上医院或拨打“120”求助电话等积极措施予以施救。晚9时许,江某已无法开口说话,眼睛翻白,嘴巴微微张开,手脚不能动弹。晚10时30分左右,江某眼睛上翻、嘴巴张开并流出泡沫状的液体,但身体还有温度。李某见状即找来绳子和木梯,将江某转移到山上丢弃。在移动过程中,江某两边肋部被擦伤,头顶部被碰伤。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江某系左心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同时,经某医院检验病理科病理诊断,江某头顶及腋下的伤均系生前伤,但并非主要致死原因,应视为加速死亡的因素。【分歧】本案在
    2022-11-16
    351人看过
  • 侵权法中因果关系认定中过错的作用分析
    浅论侵权法上过错在因果关系认定中的影响陈旭东王增根侵权法理论界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争论多在一般侵权行为领域展开。然而,争论最为激烈的三要件和四要件说,都是在无法否认过错与因果关系同时存在的前提下各持己见。事实上,不独于一般侵权行为领域,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中,并非因果关系独领风骚,过错的考量亦难以断然排斥在外。因为,在侵权行为要件成立的情况下,如果存在法定免责事由,行为人仍然可以被免除责任,但这绝非仅是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其尚需结合当事人的过错进行全面考察。文章正是基于过错对因果关系认定所具有的渗透性影响,考察因果关系认定中存在的过错因素。一、过错侵权责任中过错对因果关系确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历程,已经呈现出从逐步抛弃所谓的传统理论——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到充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态势。因为,在必然因果关系说下,条件与损害之间的偶然
    2023-07-07
    212人看过
  •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规定内容有哪些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有差别的,它不是作为一种规律来指导人们实践的,而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复原追溯。所谓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为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存在于符合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能够影响刑事责任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是构成要件的组成部分,但它联系着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对定罪量刑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有无决定着刑事责任的有无,其联系程度刑事责任的程度,它是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虽然客观上出现了现实的危害结果或危险状态,也查明了某种危害行为,并不能由此要求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还必须明确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是怎样引起危害结果产生的,即必须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外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其有无的判断标准是存在与危害结果外部的危害行为是否通过干预特定法益内部正常的变化过程,促使法益内部存在的出
    2023-06-12
    104人看过
  • 刑法中认定因果关系三步骤的解析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刑法上因果关系只是研究某种行为是否某种结果的原因,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而不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对危害结果的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征1.客观性: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依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判断,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2.顺序性: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而不可能颠倒。3.相对性:原因可能是其他现象的结果,结果可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4.规律性:原因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5.复杂性:存在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3-07-04
    122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否有因果关系
    根据《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4-05-04
    497人看过
  • 如果有人因过失杀人,他会被判死刑吗
    1、如果一个人因过失被撞死,他会被判处死刑吗?如果一个人因过失被撞死,他不会被判处死刑。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造成公私财产重伤、死亡或者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二,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有八种。1。交通事故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不负责任,驾车离开事故现场;3。交通肇事人员涉嫌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报案后未履行现场候诊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医院。4。交通肇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不报案,无故离开医院;5。虽然伤者被送往医院,但在为伤者或其家属留下虚假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
    2023-05-31
    313人看过
  • 如何认定过失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
    司法实践中采用的“中断”理论难以有效控制渎职犯罪,应引入监督过失理论所谓过失渎职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出于主观上的过失,未能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类犯罪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负有公共职责的特定主体疏于履行职责为前提,但是,是否疏于履行职责又涉及到对危害结果的分析,换句话说,疏于履责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上争议很大,实践中认识也不一致,导致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有着不同的结论。对于过失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上有各种不同的主张,司法实践中多采用“中断”理论来加以判断。所谓中断理论,即在刑法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介入导致原来因果联系的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致使因果关系中断。这种中断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介入因素是异常的;二是介入因素对最后危害结果起直接作用。现以某地法院的一个判例来说明这
    2023-06-03
    157人看过
  •  中国刑法关于杀人案件刑罚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有两种刑罚: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则可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有两种刑罚: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则可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 意 杀 人 罪 刑 罚 范 围 及 情 节 轻 重 划 分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刑罚范围及情节轻重划分如下:1. 故意杀人罪共犯: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共犯应当与主犯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 故意杀人罪未遂: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未遂犯可以比照既
    2023-09-01
    305人看过
  • 直接过失的玩忽职守行为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上的判断
    因为直接过失行为直接导致了危害后果的产生,这时我们可以用假定因果关系来进行判定,判定的方法是看直接过失行为是否是危害结果出现的必要原因?假如行为人没有这个直接过失行为,那么这个危害后果就不会出现,此时就认为直接过失行为与出现的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需要对直接过失行为人按照玩忽职守罪进行刑事处罚。反之则认为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关于玩忽职守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密切的证据办案人员仅搜集犯罪事实的证据还不够,须进一步证明犯罪事实与玩忽职守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对前面一系列证据的综合运用,尽管在各案中侧重点不同,但都不会偏离被告人职责权限范围。如果控方出示的有关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很扎实,那么在庭审时无需大篇幅论证因果关系,而辩护人也应调整思路以被告人坦白、认罪、悔罪、自首等情节争取量刑从轻。
    2023-08-18
    143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中死刑的案例分析
    故意杀人罪处死刑的情形有: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犯故意杀人罪情节严重的情形有哪些犯故意杀人罪的,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常见的情形有: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4、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
    2023-07-07
    409人看过
  • 反倾销法律制度中的因果关系
    反倾销中的因果关系标准是指进口产品与进口国国内产业遭受损害之间的因果联系要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认定为因果关系成立。因果关系的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是界定反倾销措施是否可施行的关键标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和立法环境的差异,立法者认定因果关系的标准自然就有所不同。理论上讲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原因标准、原因之一标准、重要原因标准。1、主要原因标准此标准又被称为最重要原因标准,是指进口产品倾销是造成进口国国内产业遭受的实质性损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此处对于最重要原因的理解又分为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倾销所造成的国内产业损害必须大于其他所有原因造成的损害之和;其二,认为倾销所造成的国内产业损害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原因造成的损害;其三;认为包括倾销在内的所有原因共同导致了实质性损害,而倾销在其中起到了最主要作用。这是一种最严格的标准,有利于严格控制反倾销措施的滥用,有利于保护国际贸易地自由开展,有利于适应全球
    2023-06-05
    245人看过
  • 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辨认方法
    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怎么判断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是:1.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2.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人的行为才能给予法律上的评价,自然力或者动物力纵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以刑法来处罚它们。3.人的行为是有主观罪过的行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没有主观罪过,人就不能对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自然不能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在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时,应考虑各种事实的条件,但只要被确定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为,则必然有主观上的罪过。二、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吗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有: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
    2023-11-08
    56人看过
  • 医疗过失因果关系司法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性别:男,*岁,出死年代:住址:***:请供人民法院依法指定司法鉴定机构对被申请人的医疗行动是不是有没有对和没有对与申请人的益害结局是不是有果果关系进行鉴定。患者年齿偏年夜,身体状况没有好,做完足术后,医院应当赐与进步术后护理级别,赐与特级护理,正在重症监护室多呆几天,待波动后再转进日常病房。但足术后,医方仅安排申请人正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天就转进日常病房,转为日常一级护理(过后该被申请人对本院的其他颈动脉剥脱足术者皆安排正在重症监护室没有俗察5天左左)。1、足术前风险评估没有敷2、足术后护理没有到位3、对出现的足术伤口血肿处理没有实时,迟延血肿清除足术工妇4、上述没有对与末了申请人出现植物人状况及肺部反复感染的宽峻后遗症有因果关系事实和来由详细鉴定事项申请人足术时已72岁,并且高血压病3级,属于极高危组。颈内动脉重度狭隘,该种状况实在没有适合进行颈动脉剥脱术。但航空医院并已
    2023-06-01
    15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自杀案件中有哪些因果关系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5-23
      自杀案件中的因果关系: 1、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 2、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也不成立犯罪; 3、严重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将严重违法行为与引起他人自杀身亡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但对自杀身亡结果不具有故意时,应按先前的犯罪行为定罪并从重处罚。
    • 法律问题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有何异同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8-22
      因果关系是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原因是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而被某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在法律关系中,因果关系,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的是民事行为和该民事行为引起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的是犯罪行为和该行为引起的后果之间的关系。谢谢阅读!
    • 自杀案件中的因果关系是哪些,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04
      自杀案件中的因果关系的相关规定包括: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也不成立犯罪; 3、严重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将严重违法行为与引起他人自杀身亡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如何认定侵权责任案件中的因果关系中因果关系中的造成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03
      一,本案是否有责任的关键就是一个能否构成侵权。答案是否定的不构成侵权关系的。很确定的说是没有责任的。 二,所谓侵权就是指,行为有主观的故意或者重大的过失,采取了行为。并且该行为的发生于结果产生直接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侵权。 本案,对客人的死亡,您朋友不能安排更不能预见这个事情可能发生,发生也是直接的意外。那么我可以说此案是主观条件不成立。其次,行为的发生是他人所为,这个人不是您朋友直接命令的也不是唆
    • 刑法因果关系和事实因果关系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界定刑法因果的关系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2-07
      对刑法因果关系和事实因果关系的区别,早有学者提出,如有学者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先验范畴的因果律不同,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因果法则不同,而与历史学的个别因果关系的因果意义是相同的。刑法学的认识目的是关于个别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但是刑法因果到底是什么,应如何界定?本文从刑法本身的目的、任务以及机能出发,区分刑法因果关系和事实联系以及事实因果关系,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由立法者所评判,而表现为人的行为与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