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的详细规定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9 15:03:25 413 人看过

一、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的详细规定是什么?

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合同纠纷必须先仲裁吗?

先仲裁,对裁决不服可以起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劳动仲裁的受理范围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调整和扩充了劳动仲裁的适用范围: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所以,在劳动合同纠纷中职工必须要了解一下关于仲裁时效的相关规定,至于所谓的诉讼时效,实际上是从收到仲裁裁决书以后对仲裁裁决书有争议的,必须在15天之内起诉。不过如果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工资问题发生争议的,仲裁时效不受限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3日 04:3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诉讼时效相关文章
  • 刑法司法解释全文最新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
    一、司法解释(九)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刑法》司法解释(九)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第八十八条【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的计算与中断】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二、怎么计算
    2023-06-03
    138人看过
  • 诉讼时效规定解读:2021年司法解释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2021。具体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就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没有特殊规定的,都适用三年的普通时效。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
    2023-07-04
    451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况详解
    合同无效的有下列几种情况:(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劳动合同法裁员的情况有哪些裁员的情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
    2023-07-03
    274人看过
  • 遗产诉讼时效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时效是多久?
    一、遗产诉讼时效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时效是多久?遗产继承权的诉讼时效是两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民法典》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二、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有多久(1)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2)继承人在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的二年之内,其遗产继承权纠纷确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期间,可按中止诉讼时效处理。(3)继承人因遗产继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即为中断。(4)自继承开始之日起的第18年后至第20年期间内,继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诉讼的权利,应当在继承开始之日起的20年之内行使,超过20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诉讼。三、遗产
    2023-04-13
    463人看过
  • 工伤规定的劳动法详细解读
    劳动法对工伤规定的细则主要见于《工伤保险条例》。具体而言,《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七种工伤认定的情形,以及三种视同工伤的情形。其中包括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从事与工作有关的任务受到伤害等情形。一般来说是在工作场所且在工作时间内从事与工作相关的事务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但如浙江省等地方规章还规定了上下班途中受伤也可能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新劳动法工伤规定有哪些我国《劳动法》中只是概括性规定了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可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具体的工伤规范规定于《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工伤或者职业病劳动者可以依据该条例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如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023-07-01
    256人看过
  • 详细解释劳动法试用协议
    所谓试用期,又称适应期,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相互理解和选择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其目的是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决定是否建立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试用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可以”表示劳动合同规定的试用期不是必要条款,而是协商条款。是否同意,由员工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但是,只要协商同意试用期,就必须遵守试用期的有关规定。根据现行法律和政策,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试用期应当约定以下六点:(1)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平等协商约定,用人单位不得约定。(2)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3)劳动合同不满两年的,按照合同期限确定试用期,即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半年)的,试用期不超过十五天;劳动合同期限满半年不满一年的,试用期届满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二年的,试用期不超过六十天。劳动合同期限两年以上的,可以在六个月内约定试用期。(4)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
    2023-05-31
    276人看过
  • 详解诉讼时效是什么
    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同权利的法定期间。如果当事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不向法院提起诉讼,即丧失获得法院保护其合同权利的权利。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请求仲裁的法定期间。如果当事人在仲裁时效期间内不向仲裁委员会请求仲裁,即丧失获得仲裁委员会保护其合同权利的权利。《民法典》规定了普通诉讼时效与最长诉讼时效。(l)普通诉讼时效。根据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最长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松时效期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此外,诉讼时效
    2023-06-14
    293人看过
  • 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司法解释有哪些
    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司法解释: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未提出超过仲裁申请期间的抗辩,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作出实体裁决后,当事人在诉讼阶段又以超过仲裁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27条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未提出超过仲裁申请期间的抗辩,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作出实体裁决后,当事人在诉讼阶段又以超过仲裁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24-04-27
    486人看过
  •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对时效中断的情形是怎么规定的
    一、诉讼时效司法解释对时效中断的情形是怎么规定的?《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第十三条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一)申请仲裁;(二)申请支付令;(三)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四)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五)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六)申请强制执行;(七)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八)在诉讼中主张抵销;(九)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二、诉讼时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一)诉讼时效完成仅消灭实体请求权诉讼时效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事实状态为前提的,这与消灭时效以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的前提相一致。同时,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丧失的并不是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权利人仍有权向法院起诉,只不过权利人丧失了通过诉讼获得救济的权利,法院不再保护其权利。因此,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的实体请
    2023-04-13
    454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补偿规定的详细说明
    解除劳动合同补偿规定有以下两点:1、自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2、被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劳动法解除劳动合同补偿规定是什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发放条件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
    2023-07-05
    496人看过
  • 劳动法工作时间的详细规定
    一、《劳动法》工作时间相关规定如下: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二
    2023-03-25
    89人看过
  • 探究劳动合同中的合同条款及其详细解释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等等。最全面最详细版劳动合同范本<p>甲方:________________</p><p>乙方:_______________</p><p>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______省劳动合同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平等自愿、公平公正、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p><p>一、劳动合同期限</p><p>甲乙双方约定按下列_________种方式确定&ldqo;劳动合同期限&rdqo;:</p><p>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
    2023-07-04
    106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条款详细解读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保护条款有哪些1.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不再需要办理就业证卡。2.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3.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4.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5.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劳动法》、劳动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等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延长工作时间工资;(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3)法律、法规和
    2023-07-03
    472人看过
  • 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司法解释的详细解读
    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司法解释: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责任。被告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合法,但未依法给予补偿的,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补偿。行政诉讼法的解释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公正、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而制定的法律,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据。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
    2023-07-03
    271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诉讼时效
    相关咨询
    • 刑法司法解释全文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3-11-09
      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追捕、诉讼是有着时效限制的,根据犯罪情节的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不同的犯罪行为追诉时效的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在规定的时效内,公安司法机关应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积极立案抓捕犯罪分子,超过规定的时效后,公安司法机关就不再予以追诉了,那么,刑法司法解释全文最新追诉时效是如何规定的呢?
    • 司法解释是如何规定请求履行合同的诉讼时效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05
      请求履行合同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 什么是无效劳动合同?法律对此是否有详细规定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2
      什么是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订立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那么,认定无效需要哪些条件呢?请看下文
    • 合同解除及诉讼时效,想要详细了解下是怎样的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1
      对于合同解除权而言,合同解除及诉讼时效其是没有诉讼时效的,而只有除斥期间。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除斥期间内行使合同解除权。
    • 咨询大家劳动合同签订司法解释的详细内容是哪些
      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28
      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第一款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