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强制以物抵债。强制以物抵债一般是指,金钱债权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拍卖或变卖的,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将该项财产作价后交付给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强制以物抵债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不管被执行人是否同意,只要申请人同意接受抵债物,符合规定的,人民法院都可把被执行人的财产裁定交付给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
以物抵债的范围
第九条银行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清收后仍然未能以货币形式受偿的债务,方可接受以物抵债。但根据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办理以物抵债的,不受本条限制。
第十条抵偿债务的财产应当是归债务人所有或者债务人依法享有处分权、并且具有较强流通变现能力的财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有价证券,如汇票、本票、支票、提单、股票和债券等;
2、房屋或者其他地上建筑物;
3、剩余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4、交通运输工具;
5、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
6、原材料和产成品;
7、其他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财产等。
第十一条银行不得接受下列财产用于抵偿债务,但根据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生效法律文书办理的除外:
1、基于抵债财产发生的各种欠缴税收和费用已经接近、等于或者超过该财产价值的;
2、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
3、财产已经先于我行抵押或质押给第三人的;
4、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5、债务人公益性质的职工住宅等生活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
6、其他无法或长期难以变现的财产。
集体土地使用权一般不单独用于抵偿银行债务;但以集体土地之上的房屋抵债的,房屋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应当一并抵偿债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百零二条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拍卖或变卖的,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将该项财产作价后交付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或者交付申请执行人管理;申请执行人拒绝接收或管理的,退回被执行人。
-
债务人是否可以依靠抵押担保来解决债权问题?
360人看过
-
是否可以以法人身份来解决公司债务问题?
403人看过
-
债务人的债权法院可不可以直接执行
119人看过
-
担保人是否可以申请破产来解决债务问题
119人看过
-
有哪些方式可以解决无力偿还债务的问题
366人看过
-
不经拍卖直接以物抵债可以吗
294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小产权房可否直接以物抵债?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7条,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首先采取拍卖的方式,不适于拍卖或双方当事人及其他执行债权人同意不进行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自行变卖。双方当事人经其他执行债权人同意不经拍卖、变卖而直接以查封的财产抵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但抵偿的价格不得低于评估价或公开市场价格或依照通常方法确定的价格。
-
法院调解债权可以直接认定么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07看谁申请在先如果是债务人直接向法院申请重整,那么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由法院裁定。如果是债权人先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而之后债务人又向法院申请重整,那样法院审查债务人符合重整的条件的话,通常会裁定重整。破产法修改后增加了重整等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尽量保护企业避免破产,力求起死回生。所以法院通常会保护企业尽量重整,减少破产。
-
法院可以直接执行债权人的债务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3-12-07法院不能直接执行债务人的债权,如果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导致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无法实现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
-
公司债务以房抵债方式可否完全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20关于公司债务以房抵债,《民间借贷规定》出台后,其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事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拒绝变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补偿。”
-
当事人是否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解决分割财产的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4-11-27在解决此类纠纷时,当事人具有选择通过诉讼的权利。在离婚程序中,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置问题需由夫妇双方进行协商。若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法院将依据财产的实际状况以及尊重子女、女性及无过失方权益的原则作出裁决。 如果婚姻破裂是由于过错方所犯的错误导致的,那么过错方应向无过错方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仍然需要遵循平等分配的原则,不得因为过错方导致的离婚而使过错方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