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判刑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财产数额等进行确定。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生效之后,恶意转移财产的应当予以罚款或者拘留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有以下几种情形的,将会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处以罚款、拘留等处罚。
1、当事人在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生效后,通过隐藏、转移、毁损等手段来处置财产的,导致法院无法执行的。
2、当事人通过上述的手段或者在没有得到允许对已经获得了担保的财产处分的。
以上这两种行为都属于恶意转移财产,情节严重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恶意转移财产属于恶意转移罪吗
164人看过
-
离婚恶意转移财产如何界定,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处理?
251人看过
-
欠债人恶意转移财产的限定,欠债人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办
56人看过
-
恶意转移财产罪刑罚的详细解释
342人看过
-
恶意资产转移罪
356人看过
-
老赖在执行期恶意转移财产能判刑吗
42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什么叫恶意转移财产,恶意转移财产构成浙江在线咨询 2021-10-26法律文件发生法律效力后,隐瞒、转移、出售、破坏财产,人民法院无法执行是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债权人也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拆迁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主行使拆迁权所需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
恶意转移财产,以转移形式转移财产的行为怎么判辽宁在线咨询 2022-04-01对于界定恶意转移财产,法律上是有所限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即作了规定。该司法解释12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1)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 (2)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的; (3)有履行能力而拒不
-
恶意财产转移给亲属怎么判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031、他的行为是贪污罪;且“数额巨大”,可判处10以上有期徒刑等重刑。2、房产是你的,有效。3、公积金和亲戚的借款,你需要找证据证明这些钱的来;4、在此期间添置的装修、家用品等会作为共同财产;5、他有两张信用卡,共欠款1.8万元,如果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你不还,银行通过司法程序讨债,但不会加重他的刑期;6被告住所地为受诉法院;7、会。
-
恶意财产转移属于刑事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021、恶意财产转移属于刑事犯罪。 2、最高院发布《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范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律适用问题,明确何为“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有
-
恶意转移财产属于什么罪名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111、恶意财产转移属于刑事犯罪。 2、最高院发布《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范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律适用问题,明确何为“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