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规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11-28 21:10:11 495 人看过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规则

一、定案证据标准:

1.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

2.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3.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1.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2.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3.全案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4.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

5.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

三、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标准:

1.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相互印证;

2.并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的。

四、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材料:

1.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2.使用前款规定的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

A.法庭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

B.必要时,审判人员可以在庭外核实。

五、对侦查机关出具的被告人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等材料:

1.应当审查是否有出具该说明材料的办案人、办案机关的签名、盖章。

2.对到案经过、抓获经过或者确定被告人有重大嫌疑的根据有疑问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说明。

六、下列证据应当慎重使用,有其他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但尚未丧失正确认知、表达能力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

2.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有利被告人的证言,或者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作的不利被告人的证言。

七、自首、坦白、立功的证据材料:

1.证明被告人自首、坦白、立功的证据材料,没有加盖接受被告人投案、坦白、检举揭发等的单位的印章,或者接受人员没有签名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2.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有自首、坦白、立功的事实和理由,有关机关未予认定,或者有关机关提出被告人有自首、坦白、立功表现,但证据材料不全的,法院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作证,并结合其他证据作出认定。

八、证明被告人构成累犯、毒品再犯的证据材料,应当包括前罪的裁判文书、释放证明等材料;材料不全的,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

九、审查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或者审判时是否达到相应法定责任年龄:

1.应当根据户籍证明、出生证明文件、学籍卡、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综合判断。

2.证明被告人已满十四周岁、十六周岁、十八周岁或者不满七十五周岁的证据不足的,应当认定被告人不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或者已满七十五周岁。

【法条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

第四章证据

第九节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第一百零四条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

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一百零五条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一)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二)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三)全案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四)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

(五)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

第一百零六条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且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相互印证,并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第一百零七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材料,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使用前款规定的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法庭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时,审判人员可以在庭外核实。

第一百零八条对侦查机关出具的被告人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等材料,应当审查是否有出具该说明材料的办案人、办案机关的签名、盖章。

对到案经过、抓获经过或者确定被告人有重大嫌疑的根据有疑问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说明。

第一百零九条下列证据应当慎重使用,有其他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但尚未丧失正确认知、表达能力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

(二)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有利被告人的证言,或者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作的不利被告人的证言。

第一百一十条证明被告人自首、坦白、立功的证据材料,没有加盖接受被告人投案、坦白、检举揭发等的单位的印章,或者接受人员没有签名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有自首、坦白、立功的事实和理由,有关机关未予认定,或者有关机关提出被告人有自首、坦白、立功表现,但证据材料不全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作证,并结合其他证据作出认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证明被告人构成累犯、毒品再犯的证据材料,应当包括前罪的裁判文书、释放证明等材料;材料不全的,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

第一百一十二条审查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或者审判时是否达到相应法定责任年龄,应当根据户籍证明、出生证明文件、学籍卡、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综合判断。

证明被告人已满十四周岁、十六周岁、十八周岁或者不满七十五周岁的证据不足的,应当认定被告人不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或者已满七十五周岁。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

第三十二条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各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证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且能合理排除矛盾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十三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系被告人实施,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一)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二)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

(三)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四)依据间接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五)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判断。

根据间接证据定案的,判处死刑应当特别慎重。

第三十四条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且与其他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互相印证,并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认定有罪。

第三十五条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用特殊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法庭依法不公开特殊侦查措施的过程及方法。

第三十六条在对被告人作出有罪认定后,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的量刑事实,除审查法定情节外,还应审查以下影响量刑的情节:

(一)案件起因;

(二)被害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是否对矛盾激化负有责任及责任大小;

(三)被告人的近亲属是否协助抓获被告人;

(四)被告人平时表现及有无悔罪态度;

(五)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赔偿情况,被告人是否取得被害人或者被害人近亲属谅解;

(六)其他影响量刑的情节。

既有从轻、减轻处罚等情节,又有从重处罚等情节的,应当依法综合相关情节予以考虑。

不能排除被告人具有从轻、减轻处罚等量刑情节的,判处死刑应当特别慎重。

第三十七条对于有下列情形的证据应当慎重使用,有其他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在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但尚未丧失正确认知、正确表达能力而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

(二)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被告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作的对该被告人不利的证言。

第三十八条法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告知出庭检察人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补充证据或者作出说明;确有核实必要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法庭进行庭外调查时,必要时,可以通知出庭检察人员、辩护人到场。出庭检察人员、辩护人一方或者双方不到场的,法庭记录在案。

人民检察院、辩护人补充的和法庭庭外调查核实取得的证据,法庭可以庭外征求出庭检察人员、辩护人的意见。双方意见不一致,有一方要求人民法院开庭进行调查的,人民法院应当开庭。

第三十九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有自首的事实及理由,有关机关未予认定的,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作证,并结合其他证据判断自首是否成立。

被告人是否协助或者如何协助抓获同案犯的证明材料不全,导致无法认定被告人构成立功的,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作证,并结合其他证据判断立功是否成立。

被告人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情形的,应当审查是否已经查证属实;尚未查证的,应当及时查证。

被告人累犯的证明材料不全,应当要求有关机关提供证明材料。

第四十条审查被告人实施犯罪时是否已满十八周岁,一般应当以户籍证明为依据;对户籍证明有异议,并有经查证属实的出生证明文件、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证明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应认定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没有户籍证明以及出生证明文件的,应当根据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综合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进行骨龄鉴定,并将结果作为判断被告人年龄的参考。

未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无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且确实无法查明的,不能认定其已满十八周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五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零四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5日 00: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刑事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和运用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的规定1.收集刑事证据的要求(1)合法性;(2)及时性;(3)深入实际,采用专门手段和依靠群众相结合;(4)客观全面;(5)深入细致;(6)应用科学技术手段。(7)收集的证据必须妥善保全2.审查刑事证据的步骤(1)单独审查;(2)比对审查;(3)综合审查。审查证据还应当注意:(1)审查证据的来源是否可靠;(2)审查证据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证据和案件事实有无必然的内在联系;(3)审查各个证据之间的关系。(4)审查证据是否充分。3.刑事证据的运用(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原则。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2)严禁刑讯逼供原则。(3)一切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4)有罪认定必须做到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5)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
    2023-08-17
    82人看过
  •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运用规则有哪些
    一、直接证据=间接证据运用规则有哪些直接证据运用规则:①严禁刑讯遏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②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③孤证不能定案。间接证据运用规则:1、每个间接证据都是依法取得且已查证属实;2、间接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3、间接证据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使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证明体系;4、间接证据之间,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5、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能得出被告人有罪的唯一结论二、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的认定1、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一般说来,直接证据的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凡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即为直接证据。2、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单独一个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
    2023-06-06
    415人看过
  • 行政诉讼证据审查有什么规则
    2.在庭审过程中审查。《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表明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当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规定“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进一步说明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建立在质证的基础之上。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有关诉讼主体受法律保护的诉讼权利,更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而进行证据遴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客观上也能起到防止法官在证据取舍问题上的恣意。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认定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3.全面、客观地审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一规定完全适用于行政诉讼。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全部纳入审查范围,不因其种类和来
    2023-06-13
    411人看过
  • 刑事证据的两个运用规则
    刑事证据的运用规则1、口供补强规则。现代各国刑事证据法多限制口供的证明能力,不承认其对案件事实的独立和完全的证明力,禁止以被告口供为有罪判决的唯一依据,而要求提供其他证据予以补强(英美法系国家对于被追诉人的自白,法官可以迳行定罪)。自侦案件中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对于犯罪是否成立以及定性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坚持口供补强规则。一般说来,对补强证据不要求其达到单独使法官确认犯罪事实的程度,但也不是仅仅要求对口供稍有支撑。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要求补强证据大体上能独立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这是较高的要求;另一种是要求达到与供述一致,并能保证有罪供认的真实性,这是低限度要求。笔者认为,在自侦案件中,宜依第二种标准,即能够保证有罪供认的真实性即可。2、确立优势证据规则。刑事诉讼法中对优势证据规则尚无规定,一般认为优势证据是民事诉讼中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草案)第4条规
    2023-06-11
    208人看过
  • 证据规则的综合应用——制造毒品罪未遂的认定
    (一)行为人基于制造毒品的故意制造毒品,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制造出毒品的行为,构成制造毒品罪(未遂)制造毒品罪是结果犯,行为人制造出《刑法》规定的毒品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制造出毒品的,构成犯罪未遂。根据《刑法》第347条第1款的规定,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该条第2、3、4款根据毒品数量的多少,配置了相应的法定刑。根据刑法该条规定,“无论数量多少”,应理解为首先是有“数量”,因为没有“数量”,就不存在“多”与“少”的问题。因此,只有制造出具有一定“数量”的毒品,才构成制造毒品罪的既遂。如果制造毒品失败,即行为人已购入制毒原材料并已开始制造但没有制造出成品的,因缺乏毒品数量要素,制毒行为没有产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根据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应认定制造毒品罪的未遂。对于此种行为应如何量刑,应结合客观情况进行分析:(1)制造毒品失败的行为系由于制毒原材
    2023-02-21
    186人看过
  • 构建未成年人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品格证据的运用规则
    肖泽顺郭晶晶所谓“品格证据”,就是指能够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证据。由于不良品格证据可能会给犯罪嫌疑人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多数国家在定罪阶段严格限制品格证据的使用。但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根据刑罚个别化理论,关注未成年个体状况、品格证据反映的内容,有助于了解未成年犯罪人的身心状况、一贯表现、个性特点、道德品行,查清他们的成长经历,对于认识其人身危险性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当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应该对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具体到审查起诉阶段,必须建构统一的未成年人案件品格证据运用规则,在着眼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的同时,还要遵循证据的相关性原理,体现恢复性司法及刑法谦抑性原理的要求。一、品格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立法定位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明确将品格证据单独列入证据类别当中,就其形式而言,一
    2023-06-11
    343人看过
  • 最佳证据规则是什么,怎么适用最佳证据规则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基本内涵最佳证据规则是司法实践中在收集、审查、采信证据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指为证明书面文件、录音录像或照片等文书中的内容时,当事人应当提供文件内容的原始证据的一种诉讼证明规则。该规则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提供原始文书的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案件事实;2、当事人应当提供原始文书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3、原始文书应当优先于复制件提出,但不否定复制件的提供与证明;4、载体形式不仅限于书面文件,还包括录像、相片等其他呈现文字符号的载体形式;5、法官应当采纳原始文书内容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法定情形下也可采用非原始文书证据形式。二、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按照法学理论界的通说,最佳证据规则适用于书证,是指原始文字材料的效力优于复制件,因而是“最佳证据”。随着复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原则也发生了一些变通,在法律规定的一些例外情况下,复制件的效力等同于原件。收集、调取
    2023-04-17
    411人看过
  • 举报中的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
    实物证据自身客观性较强,但不能自动对案件事实作出证明,从而不容易为司法人员和当事人所直接了解,而且还可能被伪造、变造,因此,为保证某证明力和判明其真实性,司法人员和当事人等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对实物证据进行收集和提取。实物证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察验、搜查、知押、“查证、调取、当事人提供等方式进行采取上述方式收集实物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如对收集的实物证据要开列清单或开具收据,、并暴保管,不能保存的应采用拍照、制作模犁、绘图等方法进行保全和固定“实物证据的取得。要履行必要的交接手续(如扣押物品清单、调取证据清单等)。针对实物证据容易灭失的特点,;收集实物还必须及时进行,以防止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使实物证据灭失、毁损或被伪造、变造,并且,我们还应当在收集过程中深入细致,以保证能够发现提取到备种微量物证。2、物证据的固定保全,以不毁损不变形不丢失
    2023-06-03
    233人看过
  • 性侵儿童案件可运用什么证据规则?
    对于性侵害儿童案件(包括奸淫、猥亵幼女案件和猥亵男童案件等),指控证据匮乏成为追诉这类犯罪面临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司法人员可以合理运用相似行为证据规则,将多个被害人分别陈述犯罪嫌疑人针对自己实施性侵害的事实(相似行为证据)作为补强证据使用,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性侵害事实。所谓相似行为证据规则,是指有相似行为比没有相似行为更能证明某种行为可能性的存在或不存在。比如惯犯,其前一次成功实施犯罪的方式往往会在下一次实施犯罪时复制。所以,对于性侵害儿童案件,同一犯罪嫌疑人被怀疑多次对不同儿童实施性侵害,可以强化其实施其中某一起特定案件的嫌疑程度。但相似行为证据规则中同一犯罪事实证据之间如果缺乏证据的关联性,则属于风险证据,适用时应当慎重。在性侵害儿童案件中,合理运用相似行为证据规则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从数量上讲,应具备三个以上的相似行为证据。根据经验法则,相似行为数量越多,犯罪嫌疑人实施某种行为
    2023-06-11
    87人看过
  • 行政证据真实性审查原则是什么
    一、行政证据审查原则(一)关联性的审查内容关联性是证据审查首要任务,与案件待证事实无任何联系的材料,可以直接排除而无需再审查其合法性与真实性。其审查内容包括:1、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存在客观联系,它要求每一个证据都与案件的待证事实具有法律上的意义,而非哲学上的联系,就行政案件而言是指证据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有关联,包括行政执法主体、认定的事实及所依据的证据材料、自由裁量杈合理行使的依据等。这解决的是证据能否证明案件待证的证明资格,也即证据能否证明案件待证事实问题。2、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是直接关联还是间接关联,它要求每一个证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真实性。证据与案件有直接关联的是能够对案件事实起直接证明作用的直接证据,与案件有间接关联的是对案件事实不能单独起证明作用,而必须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起证明作用的间接证据。这解决的是证据的证明能力,也即证据
    2023-06-06
    101人看过
  • 详细的审查规则和合理的程序
    细化审查规则,设置合理程序: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审查相关修正案解读。二是从优化审批流程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申请和审查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第三,为申请人提供必要的救济措施第三部分第一章的修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国际进入国家阶段申请的审查:增加了进入国家阶段程序的概述,包括应满足的条件,特殊情况下进入国家阶段的期限起算日期、提交文件的地点、进入国家阶段的期限、收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考试合格后进入国家阶段的手续办理。原“授予国家申请号并发出国家申请号通知”修改为“授予国家申请号,明确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日期,在中国发出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通知”,进入国家阶段提交的申请文件审查:修改了发明人和申请人在完成国家公告准备工作后的译文更正方式,由原来的“在完成国家公告准备工作后,申请人要求更正译文的,应当以更正译文错误的方式提交,并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修改为“专利局准备国家公布发明专利或
    2023-05-07
    403人看过
  • 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证据要严禁以刑讯逼供、变相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等法律、法规所禁止的手段、方式取得,讯(询)问当事人时要二名以上侦查(检察)人员进行,要准确、完整映被讯(询)问人的原话或原意,笔录要记明讯(询)问的起至时间,要有被讯(询)问人看过或听过笔录的签名或盖章,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要具有鉴定资格,现场勘查、提取、扣押物品时须有见证人在场,并在相关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注明复印件的来源。(二)对犯罪嫌疑人故意伤害的犯罪主观故意,一不能仅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来确定,二不能客观归罪,要充分收集案发原因、作案工具、致伤(死)部位、作案手段、作案后的表现等方面的证据。(三)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要清楚。(四)被害人是否有过错要清楚。(五)要注重现场遗留物品的提取和鉴定工作,尤其是能把犯罪嫌疑人和案件联系起来的物品要提取和鉴定。(六)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相关证人对物证、书证、犯罪现场或者
    2023-03-29
    161人看过
  • 运用间接证据规则有哪些?
    一、间接证据的运用功能在审判实践中,由于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运用起来不如直接证据方便。但是,不能因此低估间接证据的功能,间接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的功能是:1、排除犯罪嫌疑功能;2、发现和获取直接证据的线索功能;3、鉴别、印证、强化直接证据的功能;4、独立的证明功能。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据证明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在完全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情况下,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每个间接证据都是依法取得且已查证属实。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首先,必须审查间接证据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其次,对每个间接证据必须经过庭上质证,查证核实。2、间接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如果间接证据证明的是一堆相互不能结合的事实,这样的间接证据即使再多仍然不能定案。3、间接证据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使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证明体系。依靠个别的证据定案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形成了一个
    2023-06-29
    144人看过
  • 技术性证据审查规定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第一百五十一条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第一百五十二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
    2023-06-11
    13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什么是直接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是什么,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是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09
      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2)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3)孤证不能定案。即只有一个直接证据,而没有间接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不能据以认定案件事实。(4)直接证据必须
    • 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是否有规定的?
      澳门在线咨询 2021-10-01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对以下问题作出了新规定: 1、增加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规定,合理分配举证证明责任; 2、对逾期举证及其后果作出了分层次、分情形予以处罚的规定; 3、增加关于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的规定,指引和规范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活动; 4、增加关于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的规定,要求法官公开对证据审查判断的理由和结果;此外。由此可见,最高法颁布的《
    • 间接证据运用的规则?
      江西在线咨询 2021-08-04
      1、应审查间接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法律性。只有客观存在的、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且为法律容许的证据方可采用 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即有关犯罪事件、地点、过程、手段、工具、后果、目的、动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的等,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 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有矛盾必须得到合理地排除 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
    • 证据种类的审查判断规则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2-15
      认证是对证据的审核与认定,是认定事实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法官裁判案件的必经程序。从裁判文书的角度看,认证也是裁判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的具体规定是什么呢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09
      据证明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在完全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情况下,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每个间接证据都是依法取得且已查证属实。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首先,必须审查间接证据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其次,对每个间接证据必须经过庭上质证,查证核实。 2.间接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如果间接证据证明的是一堆相互不能结合的事实,这样的间接证据即使再多仍然不能定案。 3.间接证据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