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找到单位去了,是一种暴力催讨的行径。可以向有关单位进行投诉的。
遇到大量催收电话,一定不能进行逃避,也不能进行失联,应该做到以下三步:
1、沉着应对。接到催收电话后,借款人一定要接听。无论催收人员的态度有多么恶劣,借款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应对。首先需要表达自己的还款意愿,然后告知对方自己当前的经济情况,询问是否可以进行协商还款。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电话录音;
2、验证对方信息。收到催收电话后,借款人必须“验证对方的身份”。让对方提供姓名、工号、工牌、催收委托书(抽屉协议)、其他催收授权证明等等。如果对方无法提供,那就属于“无效催收”,直接回复一句:“既然你无法证明身份,我也没有义务回答你的任何问题”;
3、提前跟亲友沟通。当贷款逾期后,催收人员很有可能会打电话给借款人通讯录里的好友。借款人应当提前与亲朋好友沟通,说明情况。如果有亲友遭到电话骚扰,可以收集证据选择报警。根据规定,催收仅能对债务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催收非法债务罪】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
(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催收找到单位去合法吗
一、催收找到单位去合法吗
1、催收找到单位去合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催收人员找到借款人的单位并不违法。但如果催收人员在借款人的单位内部大肆宣扬借款人的贷款情况、用言语诋毁借款人、骚扰借款人等,就构成违法,催收人员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话,催收人员就有可能处罚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二、催收非法债务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催收非法债务罪的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包括以下内容
1、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
2、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3、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
催收会根据单位社保找到你吗
136人看过
-
公积金原单位找不到了怎么办
466人看过
-
催收方找到我的新工作单位是否违法
492人看过
-
催收找不到人有什么办法找人
277人看过
-
催收员说来单位找我合法吗
69人看过
-
钱借出去了,却找不到收款人,该怎么办?
14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银行催收找到媳妇单位负责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21信用卡的使用相当于持卡人向银行借钱消费,有借当然就有还。持卡人在借款期内每月以相等的月均还款额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如持卡人逾期还款或存款不足月均还款额自动扣划不成功的,须到贷款经办行会计柜台办理还款。信用卡用户透支后,银行与用户之间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有权要求用户还款。并且银行可以自己行使权利,也可以委托他人行使。只要在委托他人行使这种权利时,银行进行了书面授权并要求他人采取合法方式进行
-
怎么避免催收找到新单位,有没有法律依据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0-071、去不交社保的单位工作,因为催收和银行能够通过社保信息查询到单位名称,然后在网络上找到单位电话进行致电。不交社保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2、如果新单位交社保,用户也可以登录自己的社保,把默认密码(00000000)修改为无序列自然数,这样催收你机构就没办法查看用户的社保信息,也就找不到工作单位了。 3、不要使用钉钉,因为钉钉上会有单位的信息以及用户的手机号码。 4、主动与贷款平台联系,要求对方不要
-
催收怎么查到新工作单位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4-05-09催收查到新工作单位的方式如下:1、客户填写资料留的,很多客户逾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打算,只是后续还款能力实在不足以支撑导致,所以一般不会留假资料,催收只要按照申请表上的信息,就能够找到客户的工作单位;2、亲朋好友告知,在不停接到催收电话骚扰之后,很多逾期客户的亲友是非常不舒服的,宁愿把客户的真实情况供出来,只求不要给自身打电话;3、在申请贷款时,都会授权客户的通讯录。
-
-
铁路上班欠钱找不到了,怎么去他单位闹去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5建议您到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处理,也可以到劳动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到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