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工作的浙江姑娘李小姐要求公司向社保局缴纳其工作期间的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并结算欠薪等。昨天,她在普陀区法院打赢了这场劳动官司。这是自去年9月1日《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实施后,外来人员受到保护的首例案件。
去年3月,李小姐被本市一家电气公司聘为业务员,后又担任公司驻镇江办事处业务主管,但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在随后的工作中,公司认为,他们与客户签订的买卖合同,都规定客户带款提货,而李把货物全部送出,应收款却迟迟交不回来。因此,今年1月,公司以工作协作较差,完成任务较差为由,将她辞退,但承诺在离职手续办结后10天内,结清业务提成费、报销费用、工资及福利等共计2万多元。
法院认为,李小姐即便是让客户未到款就提货,但公司辞退员工时没有经过工会批准这些法定程序。所以,公司存在过错,应当支付李小姐业务提成费、工资、福利22831元,赔偿解除的经济损失1450元;按照《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向社保局缴纳从去年9月1日至辞退时的保险费655元。
被单位无故拖欠工资及津贴6个月的李女士,没想到单位又以违纪为由单方解除与她的劳动关系。李女士一纸诉状将北京永伦建材国际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告上法院。黄浦区法院近日一审判决,支持李女士的诉请。
6年前,李女士应聘到北京永伦建材公司上海办事处工作。2000年8月,双方签订为期1年零3个月的聘用合同。2001年3月底,永伦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分公司,李女士仍在该分公司,但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分公司支付李女士工资每月为1700元,津贴每月6元。同年9月,李的工资调整为每月2500元,手机费补贴300元。去年7月起,分公司以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停发李女士的工资。今年4月,李申请仲裁,仲裁委以其请求事项超过申诉时效等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今年5月26日,李一纸诉状将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分公司支付6个月的工资1.5万元及25%赔偿金,支付各类津贴2565元,支付单方的经济补偿金1.25万元。
法院受理此案时,李女士收到分公司的通知,被告知其已于今年1月31日被解除劳动合同。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女士在2001年4月至去年12月在被告处工作,双方虽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按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除支付应付工资外,外加25%的赔偿金。李女士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被告认为李女士系旷工被除名,但事实上,被告从未向她送达旷工除名决定,却在诉讼后才书面通知,故被告的违纪除名一说不能成立。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后,被告应根据李在单位总的工作年限,支付其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
病休10个月女工被除名状告单位胜诉补发工资
261人看过
-
女童状告外公外婆胜诉
248人看过
-
女职工在单位溺亡亲属告安监局胜诉
246人看过
-
产假遭降薪女工状告用工单位
340人看过
-
一女工状告建筑公司劳动合同案胜诉
435人看过
-
打工女因工伤状告医院终审胜诉获赔5万元
176人看过
-
上诉状可以告单位以至胜诉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5-241、应该是单位向法院诉讼而不是上诉。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限定,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只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作的裁决不是终局裁决的,单位如果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能够向法院诉讼。对于因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而向法院诉讼的,在法院受理后,会由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限定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决。工人作为被告,应该及时应诉,并在举证时限内向法院提交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必要时应该委托律
-
上诉状告该单位还来得及吗,会胜诉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3-06-161、应该是单位向法院诉讼而不是上诉。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限定,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只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作的裁决不是终局裁决的,单位如果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能够向法院诉讼。对于因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而向法院诉讼的,在法院受理后,会由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限定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决。工人作为被告,应该及时应诉,并在举证时限内向法院提交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必要时应该委托律
-
-
员工在单位违反纪律,单位可以给员工开具警告单吗,这种行为合法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01员工在单位违反纪律,单位是可以给员工开具警告单,员工需要配合。如果员工拒绝执行公司制度,那么就是属于严重违纪行为。但是可以以此辞退员工。并且不需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公司和员工协商要求员工本人辞职,是比较人性化的手段。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
-
对违纪员工单位可以罚款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24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实施诸如“罚款”等处罚权基于三个前提: 第一、法律是否允许。 法律并无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可以实施处罚,也即用人单位并无法律授予的罚款处罚权。基此可以判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罚款行为于法无据。 第二、双方对于工资支付的标准如何约定。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工资的约定可以有很多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同劳动者约定的工资是二种支付标准:一是计时工资,且绝大部分是按月为计量单位的计时工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