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婚姻是否能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9-17 00:22:10
475 人看过
一、无效婚姻是否能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
无效婚姻可以能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无效的婚姻是一方过错造成,并且造成受害人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主经人身损害赔偿。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二、婚姻无效的法定因素有哪些
无效婚姻的法定原因是:
1.重婚;
2.男女双方具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男女双方均未达到法定婚龄。
三、婚姻无效是否可以要回彩礼
无效婚姻彩礼可以要回。因为无效婚姻代表双方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夫妻关系,而彩礼属于附条件的赠送,以结婚为条件的,双方当事人只有办理了结婚登记才算履行了条件。而现在结婚无效没有法律效力,也就不满足条件,当事人可以撤销赠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对方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能不能起诉
475人看过
-
对重婚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重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188人看过
-
民法典中婚姻无效后能否赔精神损失费
371人看过
-
婚姻失败双方反目男方诉求精神损害赔偿
301人看过
-
对方出轨是否能够获得精神损失赔偿
449人看过
-
结婚照底片丢失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151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男方精神损失另一方可否要求赔偿?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7在婚姻生活中,如果遇到另一半出轨时我想所有人都会很难过,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人选择忍气吞声,有的人选择离婚,有的人选择索要赔偿,那么今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对方婚内出轨的赔偿标准。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所以对于婚内出轨这种对婚姻不忠实的
-
哪些情况下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赔偿后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损失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15(1)道路交通事故。这种形式侵犯健康权具有突发性、高度危险性,通常是由当事人的过错所引起的,受害人不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再行使附带民事诉讼中要求精神损害赔偿。(2)医疗事故。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8条规定,医疗单位应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费,这种补偿实际上不是精神损害赔偿,而是一种生理上因健康受损而产生的生理痛苦的抚慰。虽然法律法规并无明文规定受害人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
车祸赔偿是否可以要求精神损失赔偿,车祸赔偿能否得到精神损害赔偿西藏在线咨询 2022-01-25车祸赔偿可以要求精神损失赔偿。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l条、第7条规定,在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损害,这种损害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造成了事实上的精神痛苦。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但这种创伤并不止于身体的伤痛,尤其死亡给受害人家属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在交通事故的索赔中,他们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取得一定金额的经济补
-
对方出轨是否能够获得精神损失赔偿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13对方出轨如果构成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过错情形的,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离婚损害赔偿,其中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如果对方的出轨行为没有构成上述两种过错情形的,则除非对方自愿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否则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
-
什么情况下,离婚后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精神损失费,对方要求精神损失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8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除以上情形外,对方要求精神损失费没法律依据。 关于孩子抚养问题: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