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多久到起诉阶段对于被赋予临时保护其自由权利以便进行案件审讯的人来说,他们在后续起诉阶段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期限的。这主要取决于每一特定案件的独特细节,以及国家执法机构对案件调查的进展程度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流程等因素。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公安机关需要深入了解案情并搜集相关证据,然后将案件提交给检察院进行审查和起诉。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周的时间,但也有可能持续几个月之久。一旦检察院认定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那么他们就会向法院提出正式的诉讼请求。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
二、取保候审多少天办下来的在司法程序中,针对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和被告进行取保候审的申请,有明确的时限规定,即必须在三日之内得到批准。对于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做出的取保候审决定,法律要求其必须责令嫌疑人和被告提出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作为担保措施。
至于负责提供保证金的人士,他们应当按照规定将保证金存入执行机关指定的特定银行的专用账户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在案件审理过程之中,针对自由权益维护者的临时保护所涉及到的等待期限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可循。当然,这具体情况会视案件的复杂程度、调查工作的进度以及司法程序的推进等因素而定。尤其是在侦查环节,公安机关必须对全部案情进行全面了解,努力搜寻相关证据并最终递交至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在此期间,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周的时间,但也有可能持续数个月之久。当所有证据都已经充分准备好之后,检察院将会向法院提起诉讼。
-
取保候审阶段拒不到案
258人看过
-
起诉审理阶段大概多久
68人看过
-
程序一:取保候审阶段
266人看过
-
公诉阶段取保候审决定机关
106人看过
-
公安阶段取保候审和检察院阶段取保候审有什么区别
144人看过
-
是不是审查起诉阶段一定不给取保候审
299人看过
-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后, 审查起诉阶段检查起诉阶段取保候审后又收监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1-201、取保候审并不是说案件就终结了,取保候审同拘留、逮捕一样是强制措施的一种。办案机关还处于侦查阶段,侦查终结后还是要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2、刑事案件取保候审后再收监的可能性是有的,实践中也属于正常情况。 3、如果涉嫌犯罪,争取缓刑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要看具体的案件情况及侦查机关手机的证据材料;刑事案件,只能根据法律程序一步一步的来做好辩护工作。如果案情比较轻微,争取侦查阶段撤
-
取保候审三个阶段是什么,审判阶段怎么取保候审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0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拘留期间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后,可以办理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取保候审三个阶段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七条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
刑侦阶段取保候审是哪些阶段?湖北在线咨询 2023-03-27《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
-
接近审查起诉阶段的取保候审还有可能取保候审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15案件不管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都可以申请办理取保候审。从司法实践来看,案件在侦查阶段比较容易取保候审。申请条件: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
-
取保候审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19检察院的审查起诉时间是一个月,经批准可以延长15日,可以请律师介入了解案情,量刑要根据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