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被骗了,可以直接报警,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回自己的损失。
被骗了钱,首先要搜集保留相关的资料证据,把尽可能多的证据收集完了就可以报警了,报警后要积极配合警察了解案情,耐心等待警察的处理。
如果被骗金额不大,不构成犯罪的,你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于被骗金额较大,达到当地诈骗罪立案标准的,你可以向法院起诉,会立案处理。
微信被骗了钱怎么追回来?
打开微信“搜索栏”搜索“腾讯举报受理中心”小程序点击“网络诈骗”。填写个人信息,在“违规行为”选项要明确选择。上传转账和被拉黑页面截图,提交即可,填写个人信息,在“违规行为”选项要明确选择
上传转账和被拉黑页面截图,提交即可
建议你搜集证据,报警处理。如果查到骗子具体信息,可提起民事诉讼。若涉及被骗金额较大,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
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起诉的前提是需要明确被告的姓名和身份信息。目前,微信并非一定需要实名验证注册使用,所以在微信朋友圈,确实也有一些好友的身份信息事主并不确切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费一些周折了。
如果对方是以手机号码注册,可以尝试通过手机号码找到其身份信息;如果这种方式依然不能确定对方身份信息,可以尝试跟微信后台沟通,寻求工作人员帮助。
要说明的是,微信转错账的受害人,是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互联网企业并无过错,因此是无权要求互联网企业赔偿损失的。
对于微信转账被骗的话,首先可以通过向微信客服进行相关的求助,其次如果金额涉嫌过大的话,可以向当地派出所进行拍案,要求警方进行立案调查。我们在微信转账时不要随便给陌生人或者是刚刚熟悉的人进行转账,这样非常不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被冒名顶替罪的表现
175人看过
-
冒名顶替已过追诉期如何赔偿
232人看过
-
冒名顶替别人超生
423人看过
-
冒名顶替罪顶替农户签字如何订罪的?
325人看过
-
冒名顶替形成的双户口
497人看过
-
冒名顶替罪的刑罚处罚
245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冒名顶替罪追诉时效多久?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21(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因此贪污罪追诉期依具体情况而定。
-
冒名顶替罪追究刑事责任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23可以向公安机、检察院和法院关报案。 只要公民发现有人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就可以向公安机、检察院和法院关报案,需要注意的是报案前最好有一定的证据或线索,方便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
什么是冒名顶替罪,贵州在线咨询 2021-11-08冒名顶替罪是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新罪。《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取代他人取得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的,按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第一次冒名顶替罪入刑,进一步维护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二百八十条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取代他人取得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
-
想找人冒名顶替,对冒名顶替酒驾的处理的规定是哪些的呢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03一般事故前提下,被顶替者按肇事逃逸定性处理;顶替者按妨碍公务行为看待。重特大事故情况下,被顶替者按肇事逃逸定性处理;顶替这按包庇罪、妨碍公务罪定性。如果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冒名顶替者构成包庇罪。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
-
冒名顶替上学违法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10冒名顶替违法吗?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所窃取的表面上是姓名,实际上是盗用他人身份名义,其危害性不局限姓名,而是整个身份信息。故在刑法上,现在虽然没有“顶替身份罪”(台湾刑法有顶替罪,是针对顶替人犯的),但其冒用手段如涉及伪造户籍、身份证的,则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在民法上,应当认定为侵犯个人身份权(包括并不限于姓名权、受教育权,还包括其他各种身份权,譬如银行贷款名义、个人信用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