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厂里不签劳动合同要如何处理
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不愿意对工人承担应有的责任,不愿意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这种情形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直接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
2、如果用人单位有工会组织,就业者也可以向工会反映情况,请工会出面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
3、如果用人单位执意不肯签订劳动合同,就业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区的劳动行政部门反映情况,由劳动行政部门督促用人单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很多就业者到用人单位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或者用人单位故意拖延甚至拒绝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没有任何合同。但是,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还是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因此,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就业者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仍然有权向用人单位索取赔偿。
二、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
为了破解实践中事实劳动关系的泛滥和用人单位不订立劳动合同的顽疾,《劳动合同法》强调劳动合同的书面化,不管订立、变更、解除、终止一律采取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作了与此相关的实施规定。
用人单位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其实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多数都是因为用人单位想要逃避承担对员工的义务。但其实双方之间已经构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虽然书面的劳动合同可以直接证明双方之间的关系,但即使没有劳动合同,那通过其他的一些材料,依然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而用人单位也就需要基于这样一种关系,履行自己对员工的义务。
-
厂里的劳动合同不签可以吗
274人看过
-
与中介签合同厂里辞退如何处理
487人看过
-
劳动合同未签订,工厂和公司该如何处理?
237人看过
-
私人小厂如何合法地不签劳动合同
375人看过
-
小厂没有签劳动合同可以告厂里吗
92人看过
-
没有签劳动合同在厂里做事
55人看过
事实劳动关系,就是指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或没有有效的书面合同而在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 通过以下凭证可以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 更多>
-
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告厂里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10提起劳动诉讼,必须要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于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15天起诉到法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做寒假工要不要和厂里签劳动合同啊?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6按国家规定的,如果工作不满一个月,看公司高兴可签可不签,因为法律处罚规定的是入职一个月不满一年,公司未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每月付双倍工资。那企业就有一个月的时间和你签,正规的厂都会和你签,不正规的,或者当地劳动部门管理不严的,就会普遍存在不签劳动合同的。
-
没签劳动合同在私家厂工作如何处理劳动关系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08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属于工伤,先申请认定工伤,然后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赔偿医药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停工医疗期生活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补助金和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如果未签劳动合同,还有双倍工资差额
-
工厂不签劳动合同的理由和处罚新疆在线咨询 2023-02-081.可以主张4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并要求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向当地劳动行政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
-
厂里搬厂员工不过去劳动合同不合理厂里该怎么赔偿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1员工因为工伤赔偿问题和单位出现纠纷,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进行维权。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