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清算罪可以取保吗,有哪些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本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主要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本罪主体为正在进行清算的公司、企业,是单位犯罪,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的人员,包括董事、监事、经理及一般工作人员均可成为犯罪主体,是自然人犯罪。 2、犯罪的主观目的不同。本罪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公司、企业债务,而职务侵占罪的目的则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司财产。 3、侵犯的客体不同。本罪侵犯的是公司、企业清算制度和债权人及其他人的利益,而职务侵占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财产权及股东的利益。 4、客观方面不同。本罪表现为在公司、企业清算期间,隐匿财产、在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上虚伪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及其他人利益的行为。职务侵占罪则表现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妨碍清算罪的主要犯罪包括以下方面:侵权对象是国家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和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客观上表现为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他人利益;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观上是故意的。
妨害清算罪的犯罪行为方式有: 1、在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将公司财产加以隐藏,不使债权人或其它权利人知晓该公司拥有该项财产的行为。 2、是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 3、是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的行为。
-
妨害清算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妨害清算罪的构成要件有: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债权人或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2、客观上表现为在公司、企业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
2020.05.02 97 -
妨害清算罪构成条件有哪些
妨害清算罪构成条件有: 1、对象要求: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国家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和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本罪客观表现为公司、企业清算时隐匿财产、虚假记录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或者在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
2022.04.14 190 -
中国对妨害清算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中国对妨害清算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 (一)造成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隐匿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四)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
2020.06.27 149
-
什么是妨害清算罪对妨害清算罪的主体有哪些
妨害清算罪,是指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擅自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妨害清算罪的主体 根据《刑法》第一百
2022-03-30 15,340 -
哪些是妨碍清算罪妨害清算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不同。本罪主体为正在进行清算的公司、企业,是单位犯罪,而后者主体则为公司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自然人犯罪。 2、侵犯的客体不同。本罪侵犯的是公司、企业清算制度及债权人
2022-05-20 15,340 -
妨害清算罪的处罚有哪些?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对于妨害清算罪的既遂的具体处罚规定如下: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
2022-06-24 15,340 -
中国妨害清算罪都有哪些罪名
中国对妨害清算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 (一)造成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隐匿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022-06-10 15,340
-
01:24
妨害公务罪能取保吗
妨害公务罪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取
1,477 2022.04.15 -
01:01
妨害公务罪有哪些情形
妨害公务罪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计生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盐业管理职务的; 3、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矿山安全生产
4,081 2022.07.08 -
01:02
妨害公务罪该如何办理取保
犯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分子,想要办理取保候审的,需由本人或者家属,也可以是所聘请的律师,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办案机关在收到取保候审申请书后,应在法定时间内作出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具体来说,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的负责人批
4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