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征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 1、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 2、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 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四)本罪在犯罪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该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 二、构成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本法第233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三、刑法条文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条件主要包括: 1、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上只能是出于过失; 3、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客观上体现在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3、主体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
过失致人死亡罪有哪些处罚?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处罚: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2020.11.28 111 -
哪些条件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以下条件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2.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3.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
2020.07.08 130 -
过失致人死亡罪适用哪些法律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律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在主观上的表现为
2020.12.16 180
-
过失致人死亡罪有哪些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2022-06-01 15,340 -
过失致人死亡的法条有哪些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目前只有刑法中才有规定,其他法律中并没有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量刑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决定,如果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该量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建议委托律师,争取缓刑。《刑法
2022-06-19 15,340 -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过失致人死亡罪的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1、行为人具有致人
2022-04-28 15,340 -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
2022-11-04 15,340
-
01:03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有哪些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有: 1、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
1,119 2023.02.18 -
00:54
过失致人死亡罪不予立案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情形包括: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己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
2,172 2022.04.15 -
01:08
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判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为:情节较轻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情节下,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标准为:行为人主观上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他人死亡事实的行为,及
4,80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