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要交营业税吗?有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给我解释下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违约金要交营业税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应当依法缴纳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时,因受让方违约而从受让方取得的赔偿金收入,应并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因此,纳税人收到违约金也应一并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部分特殊业务可以扣减应税营业额)。 《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违约金条款的法律依据是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当事人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违约金过分高于或过分低于违约所造成损失的,可以请求法院进行适当减少或增加。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符合《劳动合同法》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如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法竞业协议限制,只要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且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法律会对这一约定予以保护,认定这一约定有效,约定违约金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否则该约定就是无效的。
-
企业违约金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企业规定违约金的法定情形: 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时; 2、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时; 3、劳动者违反保密义务时。除此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2021.04.13 230 -
违约金和定金有上限么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违约金和定金是有上限的。相关的法律依据有:违约金如果过分高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减少。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其他法律规定。
2021.02.16 130 -
物业服务费违约金有法律依据吗
物业公司没有权利收取滞纳金,但可以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滞纳金,指针对不按纳税期限缴纳税款或者不按还款期限归还贷款,按滞纳天数加收滞纳款项一定比例的金额,它是税务机关或者债权人对逾期当事人给予经济制裁的一种措施。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
2021.01.15 232
-
离职违约金有没有法律依据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符合《劳动合同法》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如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法竞业协议限制,只要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且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2022-07-13 15,340 -
交交违约金有什么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
2022-07-20 15,340 -
合同有违约金法律依据吗
违约金在合同中有效。当事人可以同意,一方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但违约金和存款条款不能同时适用。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进行调整。
2021-12-26 15,340 -
交房违约金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确写明具体交房时间,若开发商延期交房,开发商必须支付延期交房违约金,具体如何计算在房屋买卖合同中会有写明的,可以进行参照。至于违约费用,可以要求开发商在你交付尾款时一并扣除,开发商违约
2022-04-09 15,340
-
01:11
抚恤金的分配有什么法律依据抚恤金的分配的法律依据有: 1、可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分配。 2、可以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
2,356 2022.04.15 -
00:47
注册公司没有经营要交税吗注册公司经营是否需要交税,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定。一般分两种情况: 1、注册了公司但是还没有经营,因为还没有财务往来,就不会产生税收,不用交税但是需要按照零申报报税; 2、注册了公司以后已经开始经营了,那就需要按时报税。至于具体需要交纳多少税
3,810 2022.05.11 -
01:19
国有土地上企业拆迁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企业拆迁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效力层级上属于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4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