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案件判决后的债权转让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权转让可以导致诉讼时效中断。首先,从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目的看,维护社会交易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诉讼时效制度虽具有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的立法目的,但其实质并非否定权利的合法存在和行使,而是禁止权利的滥用,以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进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诉讼时效制度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这是权利人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的牺牲和让渡;但应注意的是,通过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限制的方式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保护应有合理的边界,该边界就是应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利益衡量,不能滥用诉讼制度,使诉讼时效制度成为义务人逃避债务的工具,随意否定权利本身,违反依法依约履行义务的诚实信用原则。诉讼时效制度又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等制度,此目的在于保护权利人的权利,因此,在适用这些制度时,如果存在既可以做有利于权利人的理解,也可以做有利于义务人的理解时,在不违背基本法理的基础上,应做有利于权利人的理解。
不能。经过法院判决且进入执行程序后,表明债权人已借助公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私力救济手段要受到限制。虽然判决书涉及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处理的私权性质的债权,但由于公权力已介入并作出了确认,债权就不能再任意转让。否则受让人就不能成为适格的主体,其无权向债务人主张债权,也不能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
债权转让后的诉讼主体
债权转让后,诉讼主体也发生了变化,诉讼主体是原债务人和受让人。在债权转让的过程中,债权人通知债务人的义务是债权转让成立的关键。如果通知义务不履行的,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相应的效力。如果提起诉讼,原债权人才是适当的诉讼主体。债权债务转移的类
2022.04.12 1,074 -
债权转让后的债权转让诉讼主体变了吗
债权转让后的诉讼主体变了。债权转让后,诉讼主体是原来的债务人和受让人。在债权让与情况下,债权人向债务人的通知义务是债权让与成立关键。未通知的,债权让与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如果引起诉讼,原债权人才是适格当的诉讼主体。
2021.01.24 161 -
债权转让后的诉讼主体
债权转让后诉讼主体变了,诉讼主体是原来的债务人和受让人。在债权让与情况下,债权人向债务人的通知义务是债权让与成立的关键。如果未尽到通知义务,债权让与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如果引起诉讼,原债权人才是适格当的诉讼主体。债权债务转移的类型有哪些?
2021.02.13 139
-
民事判决确定的债权能否转让
不能。经过法院判决且进入执行程序后,表明债权人已借助公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私力救济手段要受到限制。虽然判决书涉及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处理的私权性质的债权,但由于公权力已介入并作出了确认,债
2022-05-28 15,340 -
民事判决书确定的债权能否转让
1、不能。经过法院判决且进入执行程序后,表明债权人已借助公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私力救济手段要受到限制。 2、虽然判决书涉及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处理的私权性质的债权,但由于公权力已介入并作出
2022-05-23 15,340 -
民事判决书确定的债权能否转让?
不能。经过法院判决且进入执行程序后,表明债权人已借助公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私力救济手段要受到限制。虽然判决书涉及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处理的私权性质的债权,但由于公权力已介入并作出了确认,债
2022-05-30 15,340 -
民事判决书能否确定债权转让
1、不能。经过法院判决且进入执行程序后,表明债权人已借助公力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私力救济手段要受到限制。 2、虽然判决书涉及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处理的私权性质的债权,但由于公权力已介入并作出
2022-06-11 15,340
-
00:59
债权转让后的诉讼时效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如果债权发生了转让的,诉讼时效应当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也就是说,债权转让后,新的债权人应当在接受转让后的三年内,主张债权。否则就会超过新的三年的诉讼时效。如果债务人迟迟不肯还款的
2,817 2022.04.15 -
00:52
刑事案件起诉后多久判决
法院审判程序分为速裁程序、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速裁程序要求在法院立案后7日内判决。简易程序要求在法院立案后20-20日内判决,如果被告人可能被判决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那么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普通程序则要求在法院立案后3个月内审结。对于一些如死
2,469 2022.04.15 -
01:06
刑事案件一审判决后怎么上诉
宣判之后,本人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次日起10日之内提出上诉;亲属代为上诉的,应当在收到判决书之次日起10日之内,向原审法院提出,法院再征求被告人的意见;被告人同意的,启动第二审程序,不同意的,到期生效。在刑事案件当中,关于二审的上诉,上诉之后
1,76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