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中的标准抚养费是多少钱?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而抚养子女一方又能负担子女的大部分抚养费,那么可请求减少给付。 (2)如果一方拒不交纳人民法院有关抚养费的判决或者裁定,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执行。如果一方不执行的是离婚协议中约定应给付的抚养费,另一方是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而必须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原协议约定为证据,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的宪法,建国以后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中国人民共同政治协商会议纲领,是1949年9月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离婚首先自愿协商,协商不成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多少编?
共7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第三编:合同;第四编: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第六编:继承;第七编:侵权责任。
2021.02.15 2,94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子女抚养怎样计算
子女抚养费的计算: 1、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月总收入的20%-30%比例计算给付。 2、无固定收入的,找找当年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的20%-30%比例计算给付。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2021.01.13 1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共多少章多少条
载止2019年3月,共12章共7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为了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20.08.31 2,932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中安徽农村抚养费是多少钱
对于有固定收入的,孩子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地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可依据不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收
2022-07-24 15,340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中南阳抚养费标准2021年
1.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的实际需要抚养费数额的确定原则,以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为需要。那么在确定抚养费数额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子女在父母离婚前的实际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的情况。有的孩子在父母
2022-07-24 15,340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中的离婚土地补偿
认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其个人财产的前提条件该财产须具有人身专属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只有具备本村集体组织成员
2022-07-22 15,340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当中的遗嘱中的夫妻共同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8条规定“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应认定无效”。从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立嘱人有权处分的是
2022-07-23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516 2022.04.17 -
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为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该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5,740 2022.04.17 -
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95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