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钱没有借条应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收集借过钱的证据 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因此,要提供当时把钱借给对方的证据,比如向对方转账的银行凭条、如果以现金方式给的钱,要打印从银行取现金的凭条等等。 2.收集主张债权的证据 即收集曾向他要过钱的证据,这一点,主要是防止债权过2年诉讼时效,形式上,既可以是对方以书面形式的“还款计划”,也可以以录音、录像的形式证明曾多次向对方要过钱。在这里和大家说一下,不少人也问过我,自己偷录是否犯法,是否能拿出来当作证据,可以明确地说,只要不侵犯对方的权益,录是可以的,怎么叫侵犯对方权益呢,比如说在对方卧室里,你录人家干点什么,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谈了个什么事情,这完全可以录下来作为证据使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条只是作为证据存在,并不是起诉的必要条件,没有欠条并不影响当事人向法院起诉。 只要当事人满足了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即当事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即使没有欠条也是能够起诉的,只不过可能获胜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需要用其他证据来补充证明力。
亲戚朋友借钱要打借条,借钱不还的话,可以先向对方发出催告、协商,仍然不还的,可以准备好相关证据到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决对方还钱。判决后对方依旧不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
朋友借了钱没借条怎么办
没有借条,同样可以去法院起诉对方还款,但必须充分收集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比如银行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电话录音,聊天记录、短信等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能保证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打赢这场官司。
2020.01.19 170 -
朋友借了钱却没打借条该怎么办
借他人财物后却无留下借条作为凭证,是市场交易当中经常发生的情形之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没有借条,同样可以去法院起诉对方还款,但必须充分收集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比如银行转
2022.04.12 1,065 -
朋友借钱不还应该怎没办
如果朋友不还钱的方法: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时,如果还不还款,可以及时催。经多次催促仍不还款的,可以携带相关贷款证明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法院认定贷款合同关系属实,将判决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贷款人不执行判决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在担保合
2022.04.17 243
-
朋友借钱没有借条怎么办?
1.收集借过钱的证据 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因此,要提供当时把钱借给对方的证据,比如向对方转账的银行凭条、如果以现金方式给的钱
2022-03-29 15,340 -
有没有借给朋友的朋友借钱没钱没借条
1.收集借过钱的证据 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因此,要提供当时把钱借给对方的证据,比如向对方转账的银行凭条、如果以现金方式给的钱
2022-04-27 15,340 -
朋友借钱没有借条怎么办?
没有借条仍然可以起诉。但要想得到人民法院判决的支持,除借款人自己承认外,您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否则将面临败诉的风险。证据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借条属于直接证据。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您可以通过提供证人
2022-04-03 15,340 -
朋友借钱没有借条,怎么办?
1.收集借过钱的证据 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因此,要提供当时把钱借给对方的证据,比如向对方转账的银行凭条、如果以现金方式给的钱
2022-04-26 15,340
-
01:22
朋友借钱不还没有借条怎么办
在我们国家的具体法律规定而言,当事人双方的借贷关系没有借条的时候,债权人可以举证,证明债权人确实借钱给了债务人,例如是线上转账的话,是有相应的流水,这个是可以作为证据的,如果有第三人在场的话,也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是如果债权人没有任何
1,552 2022.04.17 -
01:04
朋友借钱没有欠条不还怎么办
朋友借钱没有欠条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适格的原告,即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
2,618 2022.04.17 -
01:03
朋友借钱后一直没钱还怎么办
朋友借钱后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拒绝还款的情况,可以告知其应当按时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如果该朋友仍然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收集好相关的证据向法院起诉,申请支付令。债权人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如果
1,63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