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隐瞒身份单位知道了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三十四条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党员干部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处分办法。因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被处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党纪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或政纪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因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被作出相对不起诉或被免予刑事处罚的,党纪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政纪给予撤职处分。因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被判处刑罚的,党纪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政纪给予开除处分。对于个别可以不开除党籍的,应当对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报请再上一级党组织批准。
醉驾不让单位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拘役,并处罚金,并且司法机关会将案件处理情况向当事人的单位进行通报。
-
醉驾隐瞒党员身份该怎么处理
党员干部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处分办法。因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被处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党纪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或政纪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因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被作出相对不起诉或被免予刑事处罚的,党纪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政纪给予撤职处分
2020.05.14 1,543 -
醉驾隐瞒单位5年
醉驾判缓刑依旧是追究刑事责任,且隐瞒单位自己的情况,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职责的,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酒驾被判处缓刑,就是隶属追究刑事职责,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
2020.09.16 1,802 -
醉驾判缓刑隐瞒单位5年
如果符合缓刑的法定条件的,即可判处缓刑。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
2020.07.08 1,481
-
醉驾隐瞒单位5年
醉驾判缓刑依旧是追究刑事责任,且隐瞒单位自己的情况,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职责的,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酒驾被判处缓刑,就是隶属追究刑事职责,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
2021-12-14 15,340 -
醉驾如何让单位不知道
1、醉驾不让单位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拘役,并处罚金,并且司法机关会将案件处理情况向当事人的单位进行通报。 2、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05-22 15,340 -
醉驾如何让单位不知道?
1、醉驾不让单位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拘役,并处罚金,并且司法机关会将案件处理情况向当事人的单位进行通报。 2、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06-02 15,340 -
醉驾事业单位会知道吗
视情况而定。对于在私企工作的话,如果司机是饮酒后驾驶,那只是承受行政处罚,交警不会通知单位,但如果是醉驾了,那么交警就会通知单位。对于公务员或者是在国企工作的司机,无论是饮酒后驾驶还是醉驾,交警都会通
2022-06-12 15,340
-
00:53
醉驾隐瞒单位需负责吗
醉驾隐瞒单位需负责。员工醉驾不可以隐瞒单位,目前我国醉驾已入刑,只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都会被判处六个月以下的拘役。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3、从事校车
2,560 2022.04.17 -
01:17
醉驾会如何处理
根据我国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构成危险驾驶罪。醉驾一旦被发现,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依法吊销驾驶员机动车驾驶证,一般五年内不得驾驶机动车,并追究其刑事责任;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
1,563 2022.04.15 -
00:57
隐瞒非法所得如何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隐瞒非法所得,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具体是指:犯罪主体在明知该财物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情况下,将其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的犯罪。对于该类犯罪,我国法律给予三年
2,30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