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了必须登记身份证号码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报警了并不是必须登记身份证号码。报警可以采取匿名报警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拨打110报警时不需要身份证号码,在派出所索取《接报回执单》时需要提供身份证,防止报假警,公安机关对于任何报警人的身份信息,都会为其保密的,不得向无关方提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报警了并不是必须登记身份证号码。报警可以采取匿名报警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拨打110报警时不需要身份证号码,在派出所索取《接报回执单》时需要提供身份证,防止报假警,公安机关对于任何报警人的身份信息,都会为其保密的,不得向无关方提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公安机关为了确保报案的真实性,所以报警要登记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当事人去公安机关进行报案时,应当如实告知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如果不愿意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的,可以让公安机关进行保密,公安机关发现当事人进行诬告的,就可以根据登记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寻找诬告人,追究报案人的责任。
-
警察登记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干什么
警察登记你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有两方面用途,第一是可以核实你的身份,第二是便于联系你。也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件事已经被警方纳入监控范围了。还有就是在大型公共场所也会有警察随机抽查。
2020.11.07 4,535 -
身份证号码泄露能够报警吗
通常情况下没什么影响。仅仅是泄露一个身份证号码而已,丢失身份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别人冒用主体资格去从事诈骗的活动,所泄露的仅仅是你的号码和姓名,问题不大,即使有人仿造了身份证去诈骗,但是一经查实不是当事人所为,还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
2021.03.30 839 -
-
合同必须写身份证号码吗?
合同最关键的是两个人的合意,只要参与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对合同中所约定的内容达成的完全的合意,按常理都会在合同上签名或按指模,此时的签名可指模也可以成为认定合同参与方的相关信息。可见,合同上不一定非要写身
2022-04-20 15,340 -
合同必须写身份证号码吗
合同最关键的是两个人的合意,只要参与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对合同中所约定的内容达成的完全的合意,按常理都会在合同上签名或按指模,此时的签名可指模也可以成为认定合同参与方的相关信息。可见,合同上不一定非要写身
2022-04-05 15,340 -
签了合同必须要写身份证号码吗?
合同最关键的是两个人的合意,只要参与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对合同中所约定的内容达成的完全的合意,按常理都会在合同上签名或按指模,此时的签名可指模也可以成为认定合同参与方的相关信息。可见,合同上不一定非要写身
2022-05-06 15,340 -
身份证丢了必须登报吗?
身份证丢了不需要登报。居民在丢失身份证后,一般是先到当事人工作单位的派出所挂失,或者去现在居住地的派出所挂进行。挂失完毕之后,最好及时办理新身份证,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022-06-07 15,340
-
00:57
怎么改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不能更改。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公安机关会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8,096 2022.04.12 -
01:03
开房必须要身份证吗开房必须要身份证。按规定直接入住是不可以的,需要去派出所核实身份进行登记。若开通网证或者扫描二维码网上验证的地区,可以直接办理网证或者根据相关要求扫描二维码网上验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电信、互联网、金融、住宿、长途客运、机动车租赁等业务
17,066 2022.05.11 -
00:58
上网必须要带身份证吗国家法律规定,网吧上网必须要带身份证,无身份证者不得入内,也是为了进一步防止未成年人网吧上网沉迷网络游戏。该项要求具体规定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是经2002年8月14日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02年9月29
10,24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