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没有签合同,却有了保险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的,你可以主张单位支付没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此项主张您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您跟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如入职证明、入职申请表、考勤证明、工资收入证明、工牌、工服、录音、电邮、聊天记录、证人证言、或是带有公司公章并且由您经手过的合同或是客服信息等,具体该搜集什么或是能搜集到什么依照您的具体情况而定。双倍工资的主张从您入职后的第二个月起开始计算,最长不超过11个月。 2、缴纳保险是单位的法定义务,保险应当以实际收入为基准缴纳.用人单位应当在员工入职日开始为员工缴纳全部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不缴纳保险或不足额缴纳保险属于违法行为,你可以要求单位补缴或作相应经济补偿。你可以要求单位补缴保险并且支付没有缴纳保险的经济补偿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公司没有给签却有社保可以要求公司补签劳动合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公司没有给签却有社保,劳动者可以要求公司补签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没有签订合同却压了工资怎么办?
没签合同压工资的处理办法是:劳动者向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确定劳动关系,然后通过以下方法维权:与公司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
2020.12.04 130 -
签合同了但却没有签合同有效吗
签订合同后,一方没有取得合同文本的,合同依然有效。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第一、二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
2021.02.03 331 -
公司没有签合同没有交保险怎么赔偿
劳动者可以去劳动监察部门反应情况要求进行相应的赔偿,并要求补缴社保,如果双方协商不一致,可以去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要求赔偿劳动者双倍工资。因为用人单位需要自用工之日第一天起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最迟不能超过1个月。
2020.01.29 217
-
辞退了公司却没有签合同怎么办?
用人单位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辞退劳动者后,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赔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等。1、劳动争议
2022-04-07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却签了保险
无论同用人单位有没签订合同,都应当缴纳社会保险。缴纳社保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 《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
2022-04-18 15,340 -
我没有签合同,却跟公司说签了劳动合同
先协商,不成,申请仲裁。 第一、如公司没有交社保,可以要求补缴社保的。 第二、如公司一直没有签合同,也是违法的,可以要求公司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第三、如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要承担赔
2022-04-14 15,340 -
买了社保却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买了社保没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补偿。 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签订劳动合同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这是两个法律概念,互不影响。无论是否缴纳社保,都应该签订书面劳动
2022-04-17 15,340
-
00:54
公司没有签合同怎么办员工不签合同的,单位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之日,需要通知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经过通知之后,劳动者仍然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其之间的劳动关系,且不需要支付因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但是仍然需
1,304 2022.04.17 -
01:01
公司上班没有签合同怎么办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公司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到一年内还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应当每个月支付员工两倍的工资。满一年还不签订,视为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劳动者可以向单位主张两倍工资。具体可以通过向劳动行
2,886 2022.05.11 -
01:02
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没有签劳动合同的话,劳动者有权直接向公司请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一定期限内企业仍不签订的,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请求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在首次用工之日起,就有权请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原则性的规定,并不受一月或一年期限的影响。劳动者首次
2,67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