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失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缔约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与对方进行谈判只是个借口,目的是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此处所说的“恶意”,是指假借磋商、谈判,而故意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主观心理状态。 恶意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谈判意图,二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给对方造成损害的目的和动机。恶意是此种缔约过失行为构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第二种类型:是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此种情况属于缔约过程中的欺诈行为。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实施某种欺骗他人的行为,并使他人陷入错误而订立的合同。而且无论何种欺诈行为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欺诈方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 (2)欺诈方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 《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事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第三种类型:是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第四种类型:是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缔约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缔约过失责任的行为类型主要包括: 1、行为人故意隐瞒订立合同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 2、假借订立合同,实际进行恶意磋商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的行为。
-
缔约过失责任的行为类型?
缔约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2021.04.10 180 -
缔约过失责任的行为类型
缔约过失责任有以下几种类型:以订立合同为借口进行恶意谈判;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泄露或者不正当的使用一些商业秘密;以及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缔约过失是与侵权责任不同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合同签订的一方利
2022.04.12 748 -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有哪些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4)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2021.01.28 151
-
缔约过失责任有哪些行为类型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按照目前法律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有以下类型: 1、恶意磋商。 2、欺诈谛约。 3、违反人格和人格尊严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 4、擅自撤销要约时的缔约过失责任。 5、合同订立过程
2023-03-29 15,340 -
缔约过失责任的行为类型有哪些
一、缔约过失行为有哪些一方当事人因其订立合同的行为未依诚实信用原则尽到应有的义务而承担了缔约过失责任,这种行为是缔约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与对
2022-03-06 15,340 -
缔约过失行为有哪些种类
缔约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2023-03-08 15,340 -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有哪些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和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和对方谈判只是借口; 目的是损害对方的利益。这里所说的恶意,是指假借磋商、谈判,故意损害对方的主观心理状态。 (2)故意隐瞒与订
2021-11-01 15,340
-
01:12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有哪些有合同没有效力或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和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两种类型。 具体表现: 没有经过同意,就撤回要约时的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之际没有尽到通知等各项义务,导致对方损失的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之际没有尽到保护义务,对方的人身权、物权受到
1,128 2022.04.17 -
01:11
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有哪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包括:1、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的;2、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的;3、实际上并不计划订立合同,恶意与相对方磋商的;4、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其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当事
1,550 2022.04.15 -
01:02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以下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1、假借签订合同,恶意的进行磋商;假借指的是合同任意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与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只是借口,旨在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2、故意隐瞒与签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
1,54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