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本罪是结果犯。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由故意构成,并有明确的徇私动机。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不具有徇私舞弊的动机,而行为人是由于思想知识水平低,专业知识不足,业务工作能力低,以致在国有资产折股和出售时发生错误则不能构成本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本罪是结果犯。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由故意构成,并有明确的徇私动机。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不具有徇私舞弊的动机,而行为人是由于思想知识水平低,专业知识不足,业务工作能力低,以致在国有资产折股和出售时发生错误则不能构成本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一)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二)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犯罪。 (三)侵犯的客体: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及其所有权。
-
出售国有资产罪构成?
出售国有资产罪构成为: 1、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2、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低价出售的行为; 3、主体为国有公同、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4、
2020.06.22 209 -
出售国有资产罪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低价出售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有公同、企业或者其上级主
2020.03.26 367 -
出售出入境证件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出售出入境证件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1、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出入境证件的管理秩序; 4、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出售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的行为。
2020.08.08 12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客体要件 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来说,国家是其资产的所有者,作为资产终极所有者,国家拥有国有资产所有权,这是一种原始产权,是国家对企业的
2022-03-15 15,34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基本条件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条件有:1、主体条件: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2、.主观条件:必须故意构成;3、.客观条件: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4、对象条件:侵权
2021-12-24 15,340 -
出售国有资产罪如何界定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要素:对象是国有公司和企业财产的国有所有权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客观上,违反国家规定,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主体是国有公共、企业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特殊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的
2021-12-24 15,340 -
出售国有资产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本罪侵权的客体为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国有股权和国有理财制度。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不正当行为、低价出售国有资产。1、违反国家规定。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公司法以及其他
2021-10-09 15,340
-
01:26
破坏界碑界桩罪构成要件
如果犯罪嫌疑人明知是国家设立在边境上的界碑、界桩,仍然故意加以破坏的,就构成了破坏界碑、界桩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破坏界碑、界桩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边境的正常管理秩序。犯罪的
1,165 2022.04.17 -
01:02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诈骗罪,指的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等手段,骗取金额较大的他人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一般仅限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物,而不是以骗取其他非法的利益。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有: 1、诈骗罪得侵犯的客体,主要为他
7,416 2022.04.15 -
00:49
非法集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按照四要件构成理论,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有: 1、主观上出于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这类犯罪; 2、主体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3、客体上侵犯违反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4、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司法解释,违反
2,0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