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权的撤销的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时效规定如下: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撤销权行使的最长期间是5年,从撤销事由发生之日起,无论当事人是否知道,一旦超过5年,撤销权消灭,该合同即不能撤销了,无论撤销权人是否知道该撤销事由或者何时知道该撤销事由。 撤销权行使期间属于除斥期间,所谓除斥期间就是说该期间是固定的,不因其他任何原因或者事由而中断或者中止。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 当事人受胁迫,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
撤销权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我国撤销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适用除斥期间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不再受到保护。
2021.03.30 252 -
什么是合同撤销权的时效
撤销权消除的定义: 1、当事人自知道或应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90日内未行使撤销权; 2、当事人受到胁迫,自胁迫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 3、当事人知道撤销原因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
2022.04.14 273
-
合同撤销权的时效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时效规定如下: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
2022-06-05 15,340 -
合同撤销权的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时效规定如下: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
2022-06-04 15,340 -
合同的撤销权的正确撤销时效是怎么算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时效规定如下: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
2022-06-05 15,340 -
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的效力
撤销合同的期限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但重大误解的期限为90天。合同生效后五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予以消除。
2021-12-26 15,340
-
01:10
可撤销合同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可撤销合同适用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它是法律规定的不变期间,一般不发生中断、中止或延长的问题,其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
1,600 2022.04.17 -
01:02
撤销效力待定的合同可以吗
可以撤销效力待定的合同。但是相对人撤销这类合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撤销的意思表示必须法定代理人追认之前作出的,对于法定代理人已经追认的合同相对人不得撤销; 2、只有善意的相对人才可以作出撤销合同的行为; 3、相对人作出撤销的意思表示时,
432 2022.05.27 -
01:15
债权人撤销权的效力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债权人撤销权的主要法律效力在于,能够撤销债务人损害债权实现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了,可以撤销债务人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以不合理的高价收购财产、放弃到期债权以及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等的行为。具体来说,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人民法
68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