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见证人重要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重要,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借款合同、民间借贷关系中,无论是以担保人、保证人、见证人的身份签名的,都必须在其姓名前注明身份或明确约定,否则将承担约定不明确、或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风险意识,千万不要轻易在他人的借条、欠条等借贷凭据上签字,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民事责任。虽然作为见证人签字,一般无需承担还款责任,但必须注意,在签字时应表明“见证人”身份,在写下“见证人”字样后,再紧挨着签下自己的名字,否则事后可能被他人在签名前添加“借款人”、“担保人”、“保证人”等字样,当签字人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当时仅以见证人身份签字时,就可能被判决承担借款人还款责任或担保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重要,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借款合同、民间借贷关系中,无论是以担保人、保证人、见证人的身份签名的,都必须在其姓名前注明身份或明确约定,否则将承担约定不明确、或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风险意识,千万不要轻易在他人的借条、欠条等借贷凭据上签字,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民事责任。虽然作为见证人签字,一般无需承担还款责任,但必须注意,在签字时应表明“见证人”身份,在写下“见证人”字样后,再紧挨着签下自己的名字,否则事后可能被他人在签名前添加“借款人”、“担保人”、“保证人”等字样,当签字人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当时仅以见证人身份签字时,就可能被判决承担借款人还款责任或担保责任。
-
借条需要见证人吗
借条不需要见证人。见证人对借款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保证人在借条上签字才能产生保证责任,而见证人在借条上签字并不能产生任何法律责任。因此,借条没有见证人也是可以的。
2021.03.15 498 -
签合同需要见证人吗?
普通合同不需要见证人。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因此,合同只要双方当事人确认后就成立了,是否有见证人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以及合同的效力。
2021.01.22 141 -
赠与合同要见证人吗
不需要。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可以发生在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 赠与合同一般具有以下性质: 1、双方行为。 2、无偿行为。
2021.03.02 203
-
借款合同律师见证
从法律属性上看,在我国律师见证仍属于“私证”,依法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不同于公证的证明力,公证书一般可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即使如此,律师见证依然有很强的证明力。律师见证一般可以参照律师
2022-08-12 15,340 -
借款合同时间重要吗
很重要的。有的借款合同写明了时间,有的没有写明。写明了还款期限的借款如果到期不能收回,应在到期之日起3年内提起诉讼或发函催告,否则超过诉讼时效,法院不再保护。没有写明的借款,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偿还。但
2022-03-24 15,340 -
借款合同中见证人有什么风险?
债务指债权人向债务人提供资金,以获得利息及债务人承诺在未来某一约定日期偿还这些资金的行为。而个人债务利息则是指债权人向债务人提供资金,债务人承诺在未来某一约定日期偿还这些资金及其约定利息的法律行为。在
2022-07-22 15,340 -
公积金借款合同重要吗?
最好自己有一份合同,您可以去补办的, 贷款合同在银行有档案、复印一份并盖上校对章后与原件同等法律效力; 提取住房公积金时,须提供经单位盖章的个人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表(一式三份)、提取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
2022-08-11 15,340
-
01:05
赠与合同需要见证人吗赠与合同当然不需要见证人。 赠与合同是双方的合同,只要经过双方的合意,就可以达成赠与的协议。不需要第三人的参加,更不需要第三人的见证。法律规定需要见证的,应当是继承法中的遗嘱订立程序。需要注意的是,赠与协议虽然是无偿协议,受赠人不需要履行对
2,829 2022.04.17 -
00:57
借款需要借款合同和借条吗在借款的时候为了保护出借方的合法权益,一定要和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或者是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规范的借条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身份信息材料,例如姓名,身份证号码;二,借款的用途,一定要是合法的用途;三,借款的本金金额
1,010 2022.04.15 -
00:51
借款借条算合同吗借款借条算是合同。借条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借款合同关系,借条本身是借款合同的凭证,每一个借条背后都是一个借款合同,因此,借款借条算合同。借条的基本内容包括:债权人姓名、借款金额(本外币)、利息计算、还款时间、违约罚金、纠纷处理方式,以及债务人
2,18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