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催收判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看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暴力催收造成轻伤以上伤害后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造成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造成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暴力催债的话,还要看具体行为是什么,非法拘禁,强制剥夺其他人的人生自由关押他人,像这种情况进行收债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管制,如果存在殴打情节严重者会着重处罚。非法入侵住宅,是指未经过房子主人的同意私闯民宅,给房主造成严重的影响,向这类情况进行收债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暴力催收怎么判刑
暴力催收判刑的具体情况如下: 1、如果行为人暴力催收致受害人轻伤以上后果,涉嫌故意伤害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如果暴力催收构成他人重伤的,则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如果当事人暴力催收存在恐吓、跟
2022.08.07 11,339 -
暴力催收会判刑吗
看具体情节。犯罪嫌疑人暴力催收致受害人轻伤以上损害后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12.14 235 -
暴力催收怎么判刑
如构成暴力伤害,有可能被判刑。如构成非法拘禁,也有可能会被判刑。法律对网贷暴力催收怎么判刑还没有专门的规定,要根据催收者的犯罪行为来具体确定。在网贷暴力催收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犯罪行为有恐吓、殴打、绑架、杀人等等。因为网贷暴力催收中的犯罪
2020.06.18 167
-
暴力催收催收员怎么判刑
看具体情况。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
2021-12-10 15,340 -
暴力催收怎样判刑
看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暴力催收造成轻伤以上伤害后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造成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
2021-12-13 15,340 -
暴力催收怎么判刑?
对暴力催收人的处罚要依据其具体催收行为来作出。如果是对债务人及其亲人实施暴力,导致其受到轻伤以上的伤害,债权人或催收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打砸、毁坏债务人的物品、财产,数额较大的,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022-06-03 15,340 -
暴力催收要判刑么
对暴力催收人的处罚要依据其具体催收行为来作出。如果是对债务人及其亲人实施暴力,导致其受到轻伤以上的伤害,债权人或催收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打砸、毁坏债务人的物品、财产,数额较大的,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022-07-03 15,340
-
01:12
网贷暴力催收报警有用吗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大
3,199 2022.04.17 -
00:58
暴力犯罪判多少年暴力犯罪会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但会依法从轻处罚。如果17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罪行时同样会被判刑,只不过不适用死刑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
1,82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