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临时工上班时间受伤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天临时工受伤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临时雇佣工工伤的,可以依法享受停工留薪期的工伤保险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临时工上班期间受伤了当事人应当进行工伤认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
临时工一天受伤怎么办?
一天临时工受伤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2020.08.08 498 -
一天临时工受伤怎么办
法律上不存在临时工,属于工伤,可申请工伤认定,单位需按工伤保险条例进行赔偿。养伤期间费用称为“停工留薪期待遇”,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钱、护理费等。如构成伤残,可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单位应当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
2020.01.01 129
-
临时工上班受伤怎么办
属于工伤,申请工伤赔偿。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如下:(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2022-02-04 15,340 -
一天临时工受伤怎么办
一天临时工受伤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2022-06-06 15,340 -
临时工在工厂上班受伤怎么办
属于工伤,按工伤理赔!赔偿的基本程序是: 首先要向所在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计算赔偿数额——要求赔付[交过社保的由向工伤保险基金申请赔付,没交
2022-03-17 15,340 -
临时工在工地上班受伤怎么办
申请工伤认定,参考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待遇。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
2022-03-19 15,340
-
00:56
临时工工伤怎么处理
临时工工伤处理流程,一般有以下的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把临时工送往医疗机构治疗; 2、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4、携带工伤认定决定书等资料,向工伤保险
2,704 2022.05.11 -
01:04
临时工工资拖欠怎么办
首先,逾期不支付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老板一直拖欠工资的,员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到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劳动行政部门有义务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报酬的,应当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
3,975 2022.04.15 -
00:52
怎么补办临时工工龄手续
补办临时工工龄手续,具体如下:补临时工龄应当需要原来的用工单位出具的用工证明,或者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劳动者在原来的用人单位作为临时工的证据即可。具体所需的材料,还应当咨询当地的劳动部门等有关的行政机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
10,53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