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工资计算该怎么计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总工资)-(五险一金)-(免征额)}X税率-速扣数=个人所得税。以总工资5105元为例,五险一金105为例{5105-105-3500}X0.03-0=45元2011年9月1日起调整后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元)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3%0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10%1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4500元至9000元20%55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25%10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30%275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35%55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80000元45%13505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工资薪金所得减去五险一金再减去扣除数,然后乘以适用税率,再减去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
工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工资所得减五险一金、扣除数,乘适用税率,减速算扣除数。个税税率计算如下:五千元以下税率0;五千到八千税率3%;八千到一万七千税率10%;一万七千到三万税率20%;三万到四万税率25%;四万到六万税率30%;六万到八万五千税率35%;八万五千以上税率45%。
-
工资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
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5000元,所以5000元的工资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
2020.03.16 458 -
个人工资所得税怎么计算
个人工资所得税一般可以这样计算:工资个人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上适用的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等于月度收入减去起征点5000元,再减去专项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个人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
2022.06.17 1,642 -
个人所得税应该怎么计算?
具体计算的税率是: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2020.10.27 958
-
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
2022-04-14 15,340 -
个人工资所得税怎么计算
《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
2022-06-10 15,340 -
工资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
工资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收入-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快速扣除税的起征点为5000,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纳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快速扣除实际工资=应付工资-四金-纳
2022-01-06 15,340 -
个人所得税工资怎么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
2022-03-30 15,340
-
01:15
个人所得税具体怎么计算
个人所得税是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应税率计算得出来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的综合所得减去个税起征点、三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后计算出来。 个人所得税每月会由单位代扣预缴,然后在次年3至6月份由个人在个人所得税app中办理汇算清缴,对于所缴纳
2,662 2022.05.21 -
00:56
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股权转让过程之中涉及到个人所得税,税率是20%。按照财产转让所得,也就是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来缴纳。按照法律是由转让方来缴纳。在法律的规定下有几种情形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比如说所投资的企业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或者是直系亲属之间转让的,或者
9,386 2022.04.15 -
01:21
工龄怎么计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工龄怎么计算 工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1、连续计算法。具体计算时间是从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算至离职之日这段时间,如果期间有工作调度的,也不中断计算;2、合并计算法。如果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因为用人单位调整等非主观原因中断工作
73,16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