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不见了但有短信和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可以起诉主张的。 微信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但微信证据要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并不容易,暂且不论微信证据内容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度,微信证据要得到采信。 二、微信使用人就是当事人双方。 因微信不是实名制,若不能证明微信使用人系当事人,则微信证据在法律上与案件无法产生关联性。微信使用人的身份确认问题,目前的司法实践主要有四个途径: 1、对方当事人自认 2、微信头像或微信相册照片的辨认 3、网络实名、电子数据发出人认证材料或机主的身份认证 4、第三方机构即软件供应商的协助调查。 三、微信证据的完整性。 但聊天记录不能作为追债的直接证据,如果想追回债务,应该积极收集其他证据,比如转账记录,在场证人,等等,最好有借条或者欠条。先协商,协商不成可以起诉。不管结果会怎么样,都要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再采用其他办法。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微信聊天记录也属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规定的证据种类,属于电子数据证据,是可以作为案件证据使用的。对于微信聊天记录这种电子数据证据,法院在质证时需要核对原始载体的内容,所以在开庭时需要将载有微信聊天记录的手机等原始载体带到法院供法庭核对。
-
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可以起诉,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提起诉讼需要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然后到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写明双方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2020.06.08 600 -
没有欠条,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根据法律规定,借据不是认定借贷关系发生与否的唯一证据,往往需要综合出借人的经济能力、借款人的借款用途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交易习惯、交付凭证、证人证言等相关证据进行判断。 一方面,在只有借据、借款合同作为孤证的情况下,尤其是涉案款项金额较大,
2020.08.05 221 -
欠钱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客户欠货款只有微信记录是可以起诉的,但是必须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能够证明微信用户是双方,还应该保证微信记录的完整性,如果微信证据只有截屏、那么这个证据链就是不完整的,可能导致断章取义,法院一般是不会采纳的。一旦发生资金交易,必须保留微信记
2021.11.17 3,545
-
欠款微信没有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欠钱微信有聊天记录可以去法院起诉,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三条合同纠纷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六十三条证据种类
2021-07-22 15,340 -
欠钱不还, 只有微信记录和聊天记录, 可以起诉法人吗?
可以起诉法人。首先对于有证据证明债务关系的,直接诉讼。如果不能证明的需要证据证明,例如录音、录像、证人证言。对方有偿还能力的(实际执行保证)起诉前搜索对方财产、账户、对外投资,对恶意欠款人最好在起诉同
2022-02-02 15,340 -
欠钱不还, 只有微信记录和聊天记录, 我被起诉了, 但是没有欠条原告
您需要搜集还款的证据,积极应诉答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章证据 第六十三条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2022-03-18 15,340 -
借钱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吗
如果相关聊天记录和证人能够证明借款事实、借款数额、借款时间的,配合银行转账记录,可以起诉借款人。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
2022-04-19 15,340
-
01:12
欠钱有微信聊天记录能起诉吗
欠钱有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起诉需要满足原告适格、被告明确、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即可,有无证据以及证据是否充分不是起诉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当事
5,724 2022.04.17 -
00:56
起诉离婚会查微信聊天记录吗
起诉离婚一般不会查微信聊天记录。离婚属于一般的民事诉讼,法院不会主动调查聊天记录的。警察是办理刑事案件时才会主动调取证据,而离婚是民事案件,就算原告向法院申请,法院的法官一般是不会去调取微信记录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3,152 2022.05.13 -
00:58
派出所能查出微信聊天记录吗
派出所能查到微信聊天记录,但是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查询微信用户的微信聊天记录信息的。当然在特大的情况下才会查询用户的微信信息记录。公安机关人员也不能随意查询个人信息。因办案和工作需要查询个人信息,需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并保护个人隐私,违反规定的将
19,869 2022.04.17